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志书中流淌的高原清响

【字体:      】     打印      2025-08-07 17:06      来源: 黄河网  

《青海名水志》历经6年的编纂终于出版了,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本书的最后验收评审和出版发行后的座谈会,其间也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素材。作为在青海水利战线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同志,我深感荣幸。

《青海名水志》的问世,为青海的山山水水献上了一部厚重的“生命传记”。这部90多万字的著作,辅以200多张照片和数十幅水系图,以扎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将青海水系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读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失可读性。

编撰这样一部著作,背后是无数心血的倾注。在信息便捷的当下,编撰者依然深耕于老档案、老故事之中,同时吸纳科研机构与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全书既扎根传统,又与时俱进。它的出版,宛如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填补了青海水系系统记载的空白——此前,即便青海人深知“水是命根子”,却难有一部书能说清这些水的渊源、故事与历史角色。而今,这部书让一切有了答案。

作为一部“水的百科”,它的实用价值显而易见。给后代讲述青海水的故事,翻开书页便能按图索骥,外地朋友好奇青海湖为何是咸水湖、湟水河上的老桥有何来历,它便是最可靠的“向导”。更难得的是,它以“水”为线索,将青海高原的地理与历史、生态与文化串联成篇:哪条河孕育了农耕智慧,哪片湖藏着藏族传说,哪处泉眼曾是茶马古道的歇脚点,每条河的生态特点、每个湖的保护现状,都清晰呈现。这不仅是给青海的水立了“传”,更像是为它们办了“身份证”、修了“家谱”,让流淌千年的水系有了清晰的“身份印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这部志书的意义更显厚重。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守护好这里的每一滴水,便是守护国家的生态屏障。书中对河流生态特点、湖泊保护现状的记载,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水不仅关乎当下的饮用与灌溉,更是子孙后代的“饭碗”。它跳出了单纯的地理文献范畴,让我们透过“水”读懂青海作为“中华水塔”的生态意义,读懂高原儿女与水共生的智慧,读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可以说,它是青海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老账本”,是高原“水文化”的家底,为研究、规划、生态保护宣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依据,让人说话办事心里有谱。

《青海名水志》不仅是一部权威的地理文献,更是一部讲述青海水故事、传递高原生态观的生动教科书。它让我们看见青海之水的磅礴与深情,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读懂这部“水的传记”,让书中的智慧助力青海水系的守护与利用,让这份“实在、接地气又有故事”的成果传得更远、影响更广。而做好宣传,让更多人知晓它的存在与价值,让青海的每一滴水都被惦记、被守护,正是这部著作生命力的延伸。

这部书,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读懂、珍藏。


作者: 孙爱霞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