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风雨岁月

夏日的午夜,我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雨声惊醒。雨点密集地敲打着窗户玻璃,像是无数细小的手指在急切地叩门。我起身走到阳台,潮湿的风立刻扑面而来。黑暗中,雨帘如注,在路灯的照射下形成一片朦胧的光晕。这久违的大雨不仅洗净了尘世的燥热,带来清凉的夜晚,更能缓解大地的旱情。但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飞向了远方,黄河防洪工程现在怎么样了?
雨势渐大,我的记忆也随之翻涌。多年前的夏雨情景历历在目,那些与黄河为伴的日子,那些风雨中坚守的身影,那些惊心动魄的抢险时刻,都如这雨点般清晰地敲击着我的心房。
“雨越大,越要往工程上跑。”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到雨季,无论是一线班组还是防洪工程现场,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我会实地查看值班人员的工作情况,在叮嘱大家做好工作的同时,更不忘强调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久而久之,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反应。雨声就是命令,防洪就是责任。
在多年的养护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年的7月中下旬,无论之前天气多么干旱,总会下一场大雨。这仿佛是自然界的某种平衡机制。因此,每年汛期,我们都如临大敌,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暴雨来临前,我们会组织一线职工清理工程排水设施,加固薄弱部位,填垫可能形成的浪窝;雨中,我常常手持铁锨,带领大家冲向工程现场,冒雨排除积水,围堵新冲浪窝,将雨毁损失降到最低;雨后,又立即组织全面普查,迅速调集人力和机械进行抢修。工程恢复后,还要补植草皮,增强抗冲刷能力。这套流程,我们实战了无数遍,早已烂熟于心。
休息间隙,我们常说笑话:“媒婆问单身汉想找什么样的媳妇,汉子说下雨知道往家跑就行。而我们这些‘傻子’,一下雨就往堤坝上跑。”
2005年,水管体制改革,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郑州黄河养护公司第二分公司工作。从日常养护到工程维修,从防汛抢险到应急处理,从普通养护工到班组长再到副经理,我在黄河边一干就是10个春秋。10年间,我和同事们时而拼搏在抢险现场,时而忙碌在施工工地,时而奔波在堤坝上应对强降雨,时而坚守在防御洪水一线。无论酷暑寒冬,为了黄河岁岁安澜,我们的身影始终坚守在黄河岸边。
记得一年汛期,连续强降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那天深夜,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马渡下延出现险情!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冒着瓢泼大雨赶赴现场。车灯穿透雨幕,照出一张张凝重的面孔。到达现场后,发现坝头受大溜顶冲,坝坦根石已经下蛰,情况十分危急。
我们迅速投入抢护工作,凝心聚力、一致行动。作业中,雨水打在脸上生疼,衣服早已湿透,但没人退缩。我们采取抛散石和抛铅丝笼的方法,对工程坝坦根石下蛰部位进行抢护处置,经过数小时奋战,我们终于控制住了险情。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大家累得直接坐在泥水里,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黄河养育了中华文明,也考验着守护她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防汛预案。从水位监测到险情预警,从物资储备到应急演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治黄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建立健全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任何时候出现险情都能第一时间响应;我们改进使用许多土办法,比如用柳枝捆扎成柳枕用于抢险,既经济又实用;我们还革新改造一些小型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
10年间,我见证了黄河防洪工程的发展变迁。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到现代化机械作业,从经验判断到科学预测,防洪手段不断升级,但那份守护母亲河的初心始终未变。每当看到堤防上整齐的草皮,完好的排水设施,或是经过我们抢修后恢复如初的工程,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
如今,虽然离开了那个热爱的工作岗位,但我仍然保持着关注天气的习惯。每逢下雨,尤其是夏季暴雨,我的心总会不由自主地牵挂着黄河。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风雨中坚守的夜晚,那些化险为夷后的喜悦,都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记忆。
窗外,雨势渐小,但我的思绪仍在延续。黄河防洪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更加完善,但防汛工作永远在路上。因为黄河的性格就像这夏日的雨,时而温柔,时而狂暴,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雨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我深吸一口气,仿佛又闻到了黄河边特有的水汽味道。那些奋战在防洪一线的日子,那些与黄河朝夕相处的岁月,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我知道,此时此刻,在黄河岸边,一定还有无数治黄人正在默默坚守。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
这,就是黄河守护者的使命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