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在历史逻辑里的文明之河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它可以延伸为方方面面的思考:中国历史从何而起?中华文化自何而来?中国古代的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葛剑雄所著《何以中国》,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回答。葛剑雄师从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职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15年,七卷本《葛剑雄文集》出版,各方热切呼应。时隔十年,年届八十高龄的葛剑雄又续编了两卷文集。此卷《何以中国》,是其近年文章心血结晶,串连着学术生命的轨迹。
葛剑雄首先关注了历史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以“天时地利人和”切入,在此论点之下展开了关于丝绸之路、黄河、长江、京杭大运河等地理标志的讨论。葛剑雄的讨论,没有局限于地理环境对于古代中国的塑造,而是深刻思考了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内在联系。
葛剑雄尤为喜欢水,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他的笔触也如流水一样,娓娓道来。他展现的不是一个个凝固的画面,而是在历史的内在逻辑之中流动的文明之河。在他笔下,人造的运河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不同,人为设计而成的运河贯通了我国南北,以“生命线”之形态被人们所熟知。对此,他展开了论述。
“生命线”一词,是作者对古代以京杭大运河为首的运河群的形象描述。今天,我们提起运河,往往联想到的是运河所带来的商业利益。然而,在古代,大运河的首要任务,是维系产粮地到首都的粮食供应。运河的修筑,可以视作“人和”对于“地利”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既为我国古代的首都居民带来了免于饥饿的保障,也因此改变了旧有的自然景观而导致的旱涝灾害。
葛剑雄讨论了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热”的当下,我们难免会读到一些或偏激或立场先行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是非专业人士跨界发展、未经考证、噱头拉满的产物。葛剑雄认为,史学界不怕“民间史学”的冲击,因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真正的历史记录和研究成果必然经得起史学民粹化、低俗化的冲击。他认为:“专业的研究机构、专业的人员,不能放弃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立场。”吹尽黄沙始到金,真正优秀的著作能够接受历史的考验。
在该书的下半部分,葛剑雄展现了身为学者的素养,他以秦汉时期为切入点,为该书的核心问题——“何以中国”提供了“部分的回答”。
葛剑雄聚焦秦汉历史,将这一时期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三部分,从时间脉络、制度变迁与物质文化发展的角度展开叙事。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国在各个层面上趋于成熟。葛剑雄以细致的笔触,记述了早期中国的“成长日记”和“青春期危机”。漫长的危机以后,时间进入中古,历史的河流继续延展。
“何以中国”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庞大到我们终此一生也可能无法彻底解答的问题。但葛剑雄给出了一种解法,让我们得以尝试对此做出回应。葛剑雄所做的,乃是遵循历史的内在逻辑,在流动的“文明之河”中找寻历史的碎片,并将其拼凑成为一个整体。我想,比起书中具体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方式,或许才是葛剑雄教授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