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好晒伏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2025-07-08 09:37
来源:
黄河网

小暑过后,便进入伏天了。“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的民谚,说明三伏天的气温达到了一年的最高点。这当口,阳光炽热,正是晾晒的好时机。
民间历来有晒伏的习俗。老人常说:“六月六,晒衣服。”“六”在我们这里念“陆”,和“服”押韵。当然,晾晒物品的时间,并不局限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而是整个三伏天都可以晒,只要天上有太阳就行。晾晒的物品,也不仅仅是衣服,还有那些可能会生霉、长虫的物品,如棉被、床单、蚊帐、书籍、种子等。人们将这些物品一股脑儿搬出来,狠狠地暴晒。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若有太阳,祖母和母亲便早早起床,在院子里搭好架子,将衣服、棉絮、被单、蚊帐等挂到晾衣架上,又搬出板凳、门板等,把鞋子、帽子、种子等,均匀地摊开,接受太阳暴晒。
我们居住的农家大院子,有几十户人家。晒伏时,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架满了晾衣架,到处飘扬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院子里晒满了,人们就把要晒的东西,搬运到院子外边的田埂上、山坡上去晾晒。有人干脆把衣物挂在树枝上。
古代,书香家庭除晾晒衣物外,还要翻晒更重要的东西——书籍、字画。《西游记》中,唐三藏晒的是被河水打湿的经书。很多地方有晒经石或晒经台,那是夏天人们翻晒书籍、字画的地方。
晒伏在农村得到了沿袭。小暑、大暑节气期间,各家各户都会翻找衣服、棉被、床单,在院子里晒上几天。城市的伏天,偶尔会见到有人在楼顶上或阳台上晒伏。大约这些家庭里有来自农村的老人,他们把晒伏的习俗带到了城里。这些老人,相信阳光的好处,是生活的智者。
晒伏是民间习俗。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暴晒物品,是预防物品发霉和生虫的有效手段。
阳光,作为天然干燥剂和抑菌剂,是化学药剂无可比拟的天赐好物。暴晒过的衣物,弥漫着阳光的味道。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