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在风景的背后
——张斌峰诗集《孤旅》印象
追寻,在风景的背后——张斌峰诗集《孤旅》印象

这个世界上,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大致有两类抒情诗人,他们的热爱有两个维度,第一种热爱生命——一直在苦苦追寻生命的本源,拷问生命的内质,寻找灵魂与宇宙的交流;还有一种就是热爱风景——他们以风景为道场,透过花红柳绿、青山碧水这些鲜活的意象,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律动。张斌峰无疑属于后一种,他喜欢听壶口瀑布的虎吼龙吟,乐于望黄土高原的苍茫辽远,他含着热泪迎接大西北的日升日落,沉醉于那里的一草一木,让太阳为他做生命的洗礼。无疑,他是把宇宙当作庙堂的诗人,把风景当作宇宙的一部分来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这就超越了第一种。
当然,仅仅欣赏风景是远远不够的,就好像面对一片土地,你热爱那里的丰收或葱茏,热爱那里的生命,更要借这条通道,深入到那片土地的呼吸与言说,领略她的心灵与奥秘,感受她的苦痛与喜悦,即热爱生命不仅仅是自然活着,这才是诗歌的奥义,这才是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当然,这秘密包括人与动物的秘密,人与宇宙的秘密,从而,忍受不得不忍受的,歌吟不得不歌吟的。
无疑,张斌峰在《孤旅》中自由地表达了这些,令人诧异的是,他选用的意象充满豪放之气。那么,让我们从他的“豪放”意象入手,感受他的抒情吧。
这雄壮的一壶里,酿着生命的刚强坚毅,让山也战栗,谷也战栗。这浑黄的一壶里,无数人醉得酣畅淋漓,让雁也沉迷,风也沉迷。 ——《壶口瀑布》
这样的雄浑壮阔,却用近乎“小令”的方式呈现,不能不说诗人的语言简约到了极致,不能不说其情感的内敛也到了极致。在这里,诗人似乎说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说。正如勒韦尔迪在《关于诗的思考》中引用瓦莱里的观点:“诗人的任务不在于表达或传达诗的情绪,而在于激发这种情绪。”唯有善于以诗激发情绪者,方为真正的诗人。
其实,在每一个用灵魂写作的诗人那里,诗歌所要追寻的都是运用最巧妙的语言来捕捉灵魂的战栗,这也正是一个优秀诗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无疑,张斌峰是这样的。
流来,沿历史的脉络。半坡陶盆上那条鱼在碧波里游过,那数千年前的人面在碧波里笑过。流水冲刷青铜器的斑驳,镌刻出最早的中国。 ——《渭河》
在这里,他入乎渭河,出乎渭河,在渭河的波动里寻找渭河的隐秘,感受渭河的律动,他以语言为媒介营造另一个世界,诚如耿占春先生在《隐喻》中三个现象:“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诗,在语言返回根源的途中;思,重建语言的隐喻世界。”
是千年万年金色的阳光堆积?是万年千年黄河的波涛沉淀?辽阔的天地间,无边的黄色肆意铺展,将阳光与波涛浇筑成一圈圈峁一道道塬。 ——《黄土高原》
这是他对“黄土高原”肉体与灵魂故乡的内视,是他对黄土高原的思索,也是他对“故乡”的艺术化重构,如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所说“当人把一切坦途和困境、乐观和悲观,变作艺术,来观照、来感受、来沉思,人便在审美意义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
其实,不管他用什么意象,从中都能看到——其实诗人是借以寻找“诗意地栖居的处所”,因为的诗人天职是还乡,而“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因为他在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海德格尔《诗·语言与思》)。从读书到工作,他始终在追寻精神家园,这与他的散文集《秦岭笔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一脉相承。该书同样倡导“寻找诗意的栖居”,主张文学创作回归生命本质,且以秦岭事物为载体,思考生命的终极归宿。
那暴烈的太阳,在你的目光中遁藏。 暮色,那渐浓的暮色,遮掩不住你的金黄。 ——《向日葵》
不难看出,诗人在这样的诗句里强调自然与哲思的融合、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形式创新与精神栖居的统一,以及独特的“内视”视角。展现了对诗歌作为思想剧痛与生命慰藉的双重期待。不仅这些,还有诸如:“在我心里开放的一朵花”《一朵花绽放》等篇什里,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诗人对生命状态,对返乡方式的思考——奔跑是唯一的姿态。 ——《汗血马》
是的,“返乡”的唯一出路就是奔跑。当然,每个人的“返乡”都是独特的,这也许是他命名诗集为《孤旅》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