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蒹葭映渭水

【字体:      】     打印      2025-07-01 16:26      来源: 黄河网  

渭河从我窗前流过,涛声一年中难得听到几次,可一旦响起来,那声音响如轰雷,铺天盖地。

出门不远就是渭河大桥。为保护桥墩,人们在离大桥几米处筑了拦水坝。汹涌的河水从三四米高的拦水坝上飞流直下,坝下激起雪白的浪花,形状千姿百态,要多美有多美。站在河边,耳朵里全是万马奔腾的声音,听着看着,情不自禁想起明代薛瑄的《黄河赋》。曰:“霰雪纷其四集兮,颛顼乘坎以奋神。大块噫气而摩轧兮,流澌下而龙鳞。”

渭河、黄河,黄河、渭河,我的思绪在两条大河之间跳跃,以致把二者完全混淆。

经验告诉我,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渭河,甚至比渭河更小的任何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一旦发起怒来,那种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气势,绝对让人大吃一惊。

我爱渭河汹涌澎湃、浊浪翻卷的气势。也爱眼前平静的渭河,一道清流,曲折回环。在蒹葭中穿行的河水,泛着细细的波纹,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河道中,沙洲或大或小,星星般一个连着一个。沙洲上,长满了芦苇,也就是古人笔下的蒹葭。说到蒹葭,大多数人会想到《诗经》,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渭河不舍昼夜,从古流到今,一首《蒹葭》从古传到今。渭河是什么?是一条诗情涌动的河。是《诗经》,是开放在《诗经》中的蒹葭,让渭河有了诗意、有了神韵。

蒹葭是一种让人百看不厌的植物,一旦在淤泥里、石缝中扎下根来,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春夏季节,一片碧翠,叶子绿得像随时会滴出汁来。河水从它们身边流过,整个河中全是它们的影子。微风吹来,蒹葭在动,河道在动,那种美无法形容。秋天的蒹葭,青秆、绿叶、白花,亭亭玉立,花束纷披,别有风韵。暴雨过后,河水暴涨,高高的蒹葭全被压在水下。河水退去,用不了几天,这些匍匐在地的蒹葭全都挺立起来,秆还是那么青,叶还是那么绿,花还是那么白。柔弱的秆,竟如此刚强,虽遭受灭顶之灾但依然精神奋发。冬天,花依然白,秆和叶变成了淡黄色。黄白搭配,十分美丽。

渭河和蒹葭常让人神思飞扬。徜徉在河岸、沙滩,我仿佛看见那个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痴情少年,看见那个媚眼闪烁、隐隐约约的伊人。2000多年前,就在这条普通的河中,他们演绎了浪漫的爱情故事。近在咫尺而又若即若离,让人魂牵梦萦。渭河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几千年来,有多少轰轰烈烈、缠缠绵绵的故事在这个舞台上演。一条河、一首《蒹葭》、一曲《在水一方》,成为人们无尽的追忆与思念。

渭水之阳的送别,是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最温情、最暖心的一幕。“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渭阳》,写的是秦康公送舅舅晋国公子重耳回晋国时的情景。秦国和晋国世代通婚,重耳的妹妹就是秦穆公的妻子,也就是成语中的“秦晋之好”。站在渭河北岸的甥舅俩,看着滔滔东去的渭河水,依依惜别之情顿生。想说的话很多很多,可是除了思念、除了祝福外,似乎又无话可说。人们常说,话是说给旁人听的。面对亲人,只有执手相看泪眼……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长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去的,除了千古风流人物,还有和这些风流人物息息相关的鲜活故事。

渭河或汹涌澎湃,或缓缓流淌,将黑发洗成白发,将少年熬成老人。人啊,无论如何辉煌、如何显赫,相比于河流,都乃沧海一粟,甚至还不如沙滩上这些不显山露水的蒹葭。这,便是渭河给我们的启示。

书看累了,站在窗边,静静地看渭河或急或缓地向东流去。此时,我轻吟《蒹葭》和《黄河赋》。我和渭河互为各自眼中的风景。最美的还是蒹葭,就像我们的生活,平凡却充满生机。


作者: 牛勃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