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盲盒

生养孩子的过程,就像在拆一个生命的盲盒。相同的地方在于,我们不知道拿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盲盒在拆开的一瞬间已经揭密,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充满未知。
对于这个生命的盲盒,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全然接纳。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会猜想孩子长什么样子、性格如何等,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孩子出生了,慢慢地学会了走路、吃饭、玩耍、学习,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也不知不觉间提高了。很多父母在孩子淘气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这就是不接纳。不接纳来源于心里有预设。对于所有亲密关系,预设都具有伤害性。如果我们在心里预设了父亲、母亲、爱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当他们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心生怨怼,继而表现在态度和情绪上,紧接着会引起一系列不美好的体验。如果没有了预设,我们就能更好地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完美的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爱人和孩子。全然接纳就是同时接纳优点和缺点,接纳他们是鲜花,接纳他们是小草,接纳他们的优秀,接纳他们的平庸。我们对孩子的不接纳,根源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我们把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把孩子塞进一个模具,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那么接纳之后呢?我认为是全力托举。应在情感上托举,给孩子爱和安全感;在物质上托举,为他们创造衣食无忧甚至更好的物质条件;在发展上托举,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长路径,以便将来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享受生活。
接下来,就是全景欣赏了。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该做的,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替代另一个生命去成长和体验。他们会摔跤、爬坡、过坎、流泪,这些经历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欣赏、鼓励。要由衷地欣赏孩子,发现其闪光点,做其最忠实的粉丝。
最后,我想说的是敬畏生命。一些事业有成者,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帮孩子规划人生、规避风险,从而一生顺遂。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且不说这些经验还管不管用、适不适合,即便管用且适合,那么照此规划,孩子也许会成为第二个自己。如果我们能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去尊重另一个生命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我们未经同意,把另一个生命带到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均要经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全部的爱为孩子缝缝补补,让他们的内心永远有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