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浪里回响着古老的传说

人们总说聊城无山。
平原广袤,一望无际,麦浪翻滚时,天地间只剩下风与庄稼的低语。沿着黄河东行,至山东东阿地界,黄河水势忽转湍急,两岸土丘渐起,如蛰伏的巨兽。位于黄河左岸的一座山,便是艾山。
艾山,属泰山余脉,山虽不高,山势却险。峭壁临河,石色苍褐,远望如老翁垂首。山间艾草茂盛,风过时,苦涩的药味漫溢,混杂着河水的腥气,令人莫名心悸。
艾山卡口全景
艾山自古为大河渡口,山下卡口是济水故道。在黄河没有流经东阿的时候,艾山东侧山脚一直延伸到大清河的河心,与对面的山相交,形成狭长的峡谷,即艾山卡口。
黄河夺大清河以后,这里漕运繁忙,运盐船每每行至艾山卡口,船夫都要朝山上大喊几声。
原来,在艾山的峭壁之上,一尊巨石突兀悬立,形如巨蟾,其后腿蜷曲,前爪扒岩,似奋力向上攀爬。因此,本地人称艾山为“蛤蟆山”。此景观被当地人称为“黄河泛舟观动石,一只蛤蟆爬峭壁”。令人惊奇的是,船行愈近,那石蟾便似爬得愈高,十分有趣。
蛤蟆爬山
老船工说:“此物有灵。若遇大雾天,能听见石蟾咕呱低鸣,声如闷鼓;若逢雷雨,电光一闪,能看见它的眼珠在转动。”
艾山村的老张头叼着旱烟,眯眼望着山说:“它在爬。爬了几百年,还没爬到顶哩。”
因此,船夫们总要朝山上吼几嗓子:“爬呀!使劲爬!”声荡山谷。石蟾不语,唯有黄河水轰然回应。
在石蟾下方有一个洞,洞口隐于杂草,洞内幽深,冷风刺骨。
相传,此洞直通山腹,西口原在另一侧,如今被黄河泥沙掩埋。洞中栖着一条蛟龙,白日蛰伏,夜半方出。月明之夜,可见水中有一道暗影游弋,鳞甲摩擦河床,沙沙作响。浪涛中,巨龙上下翻腾,河水忽涨忽落……这便是民间流传的“蛟龙戏水说”。
老辈人说:“自古黄河不夜渡。”“蛟龙脾气躁,会掀翻船只。”
相传,有一夜,蛟龙玩得忘了时辰。东方既白,晨曦初露,蛟龙困倦难耐,竟蜷在河滩上睡去。天光渐亮,日头爬上艾山,第一缕阳光照在龙鳞上,只听咔嚓一声,蛟龙瞬间僵住。血肉成石,鳞甲化土,龙躯渐与堤岸融为一体。
艾山脚下的黄河大堤,走势诡奇。有人说,在土里还能摸到龙鳞一般的硬块。
石蟾仍在爬。
蛟龙仍被锁在堤下。
黄河水年复一年冲刷山脚,带走了泥沙,淘洗着传说。
人们登上艾山,站在高处远眺,只见大河奔涌,堤岸如龙。
山风掠过艾草,黄河浪里回响着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