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榆林老街

【字体:      】     打印      2025-04-15 16:13      来源: 黄河网  

陕北的春天来得比较晚,虽然春分已过,但整个大地依然是光秃秃的。黄沙、黄土交汇,农耕文明、游牧文化相融。

榆林古城,乃明代九边重镇之一,东依驼山,南偎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

因军事地位重要,榆林城墙比北京明城墙还要高。据史料载,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

榆林古城 王喜宏 摄

跟随晨起的市民,我们绕过瓮城经北面的镇远门进入榆林老街。2.18千米的老街上,依次排列着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道路从楼阁的柱子间穿过,楼仿佛骑在街上,所以,老街又叫六楼骑街。一条街上串联了6座宏伟的古代楼阁,乃全国罕见。

古城街巷纵横交错。常官巷、李学士巷、吕二师巷……各有特色,难怪老舍先生惊叹古城是“小北京”。

最吸引人的还是六楼骑街。根据形制,六座楼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柱子支撑起楼体,如文昌阁和星明楼;一类是将楼阁建在巨大的台基之上,如钟楼和鼓楼。这些楼或高大巍峨,或精致典雅,彰显了人们高超的建筑技艺。楼阁之间有高大威武、古色古香的牌坊。

文昌阁 王喜宏 摄

我走访过许多鼓楼,可当看到榆林鼓楼时,仍被深深吸引。鼓楼上有两座配殿,如四合院的耳房,守护着居中的两层重檐殿宇。殿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老鹰。

凯歌楼以华美著称。楼基为砖拱洞门,配有门楼,南北通达大街。楼基高8米,稳重大气。木楼上有镂空雕花的门窗,还有彩绘的祥云,梁枋。建筑四角均有角楼,可以瞭望四方。相传,旧时边塞战争结束时,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故有“凯歌”之名传世。整个建筑既有明代楼殿的形制,又有家宅的影子,让人称奇。

凯歌楼后便是具有近代西洋建筑风格的钟楼。钟楼建于1921年,融汇了中西方建筑艺术。钟楼共有三层,高24米,长20米,宽15米。底层为不规则六边形,上面两层为环形的西式建筑。楼顶中心有木质重檐八角亭,内悬大钟。门洞上方悬挂着“蜚英腾茂”“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芳”“驼峰拥翠”“万流仰镜”等匾额。建筑设计者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拿来中彰显突破。

钟楼 王喜宏 摄

六楼骑街中颇具诗意之美是星明楼。该楼建于明嘉靖年间,由28根柱子支撑。总高达20米,为木质方形结构。楼的底层为石基台座,每个石基上竖巨柱7根。巨大的楼身、宽阔的殿宇皆由柱子支撑。抬头仰望,斗拱层层叠加,额枋与檐枋环环相扣,设计精巧,造型独特,既起到支撑屋顶的作用,又形成繁复的装饰效果。力学与美学巧妙结合,折射出古人的高超技艺。

此外,古城还有见证文明传承的文昌阁、教化与人为善的万佛楼,这些楼阁凸显着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游走在楼阁与牌坊间,不时听到婉转悠扬的榆林小曲、大气雄浑的横山说书、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龙腾虎跃的腰鼓、热火朝天的秧歌也常常闯入视线。古城厚重的历史、纯朴的民俗,让人流恋忘返。


作者: 秦延安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