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无障碍阅读

怀揣一束文学的光
——序孙勇散文集《原上的白鹿》

怀揣一束文学的光——序孙勇散文集《原上的白鹿》

【字体:      】     打印      2025-04-10 10:30      来源: 黄河网  

写序是个苦差事,不仅要认真阅读整部书稿,还要从书稿集结的作品中,捕捉作者的写作特点,费心劳力不说,最让人煎熬的,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唯恐写不到位而辜负作者对序言的期望。

孙勇把他的散文集书稿发来后,我翻看孙勇的朋友圈,竟然发现孙勇最近连续给几个年轻作者的新书分别写了序言。写序言是需要对作品有鉴赏力的,虽然每个作者的写作特点不一样,要从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体悟出不一样的评论,那是有难度的。关键是担心观点与看法的重复,没有丰富的阅读和理论的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这样的作品集序言。

孙勇为他人的作品集写序言是很认真的,他不仅对作者的作品进行有深度的透彻剖析,也有对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予高度关注,写出了作者为人为文多个方面的印象呈现。还针对作者的作品反映出来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观点、看法,文字表达既委婉又有温度,不仅针对性很强,也有理论观点的支撑。

说起“理论”我要多说两句。时间已经很久了。有一年,由我组织举办一个散文写作研讨活动,我通知孙勇去参加,孙勇说他周六、周日有写作课。这让我对孙勇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光知道他在基层工作,怎么又教学了呢,而且是写作课。恐怕也正是平时的教学积累,成就了孙勇研究散文的结果。孙勇说一个作者有没有研究散文,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来。教语文的学校老师或者大学中文系专业毕业的写作者,他们的散文写作是有深度的,包括语言逻辑甚至标点符号,都是很严密、很标准的,一看就知道是有理论基础的。孙勇在他的朋友圈发了一组图片,是王剑冰早年间出的一本研究散文的理论专著《散文时代》,看着书的白色封面像涂抹上了一层暗灰颜色,内文书页也卷曲了,重点句子被红笔画得一道一道的,从这个现象能够看得出来,孙勇读书是多么的用心用功,甚至用情啊!

孙勇从不同渠道搜集散文理论文章拿来研读,像陈剑晖的《诗性想象》、王彬的《散文课》、菲利普·罗伯特的《散文写作十五讲》、刘军的《王剑冰散文论》、王尧的《散文创作谈》、吴士杰的《周晓枫散文研究》等,包括王兆胜、谢有顺、甫跃辉、贺颖等的散文散论,以及小说理论研究者像李洱的《细节,我要的是细节》等等,孙勇说看到一篇喜欢的理论文章不忍心一口气读完,读一个自然段就闭目养神,琢磨琢磨,回味回味,然后再接着读。甚至有很多长篇大论的理论研究文章,他全文抄录,一边抄录还一边兴奋得猛拍桌案,那份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劲头,看着就让人感动。同时,孙勇还特别关注创作活跃的刘亮程、鲍尔吉·原野、杨献平、汗漫、胡竹峰等作家的作品,不但阅读他们的作品,还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不难理解,孙勇连续给他人的新书写序言,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不同的客观评价,那是有阅读基础的,那是下了狠功夫的。

孙勇说这几年他非常喜欢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这些理论研究文章,就像是文学创作中一束明亮的光。怀里揣着一束文学的光芒,孙勇的评论文章有温度有情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记得几年前的一次文学活动会议上,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蔡云川在发言时提到了孙勇的创作。说孙勇这几年的创作很活跃,散文作品到处刊发,达到了个人创作的一个高峰。我也说孙勇的散文越写越好了,不仅好到了省内的报刊上,还好到了全国各地的报刊上。

孙勇的散文创作跳出了“回顾模式”直击“现场”。开头的第一句话,就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作品的情境当中。读者还没有来得及跟家人亲友打个招呼道个别,就提着行李被孙勇的作品语言给带走了,是那么的心甘情愿,是那么的没有顾虑,就跟着孙勇的文笔往前走,根本不考虑要走到什么地方。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长条板凳上歇一会儿,无论你把目光放到什么地方,都会看到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湖光山色,太立体了,这绝对是一次轻松又愉快的休闲旅行。

孙勇的散文写作,是多重艺术元素的集结。比如《原上的白鹿》等这一组作品,孙勇借鉴了追光动漫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法,他把关中地区特色浓厚的风土人情与个人的主观行走结合起来,原上的村落与山峦沟坎,画面是活生生的,包括那些土特产,像白羊肚毛巾、虎头鞋(帽)、羊皮坎肩儿、黑色小毛驴儿……在读者的眼里,伴随作者的行走而流动着,画面不是单一存在,是集市的喧嚣,是贸易的繁华,这跟孙勇爱看立体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孙勇曾经跟我说,有一次他看了一场追光动漫电影《杨戬》,电影中的空中楼阁以及飞船对他震撼很大,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呀,散文能不能也这样写?如果能,那散文该有多好看啊!虽然散文再怎么写也不可能写得像立体电影那样,但读者能从孙勇的作品中,体悟出立体追光动漫艺术的元素在里头,由于这种创作元素的融入,镜头感、画面感、现场感特别给力。再比如《太平村的苏秦》等一组作品,细节描写使历史人物离读者很近,那不是印象或者影像历史人物,散文体裁借鉴小说体裁的写作手法,细腻的笔触,直接把历史人物“讲”到了读者的眼前。那不是拿着历史人物的照片让读者看,那是作者把手伸到了历史的最深处,将苏秦从春秋战国时期拽出来聚餐,酒杯辗转的过程中,朋友之间融洽沟通交流,然后再加个微信什么的。这就是散文写作使用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展现出来的写作风格,也是孙勇这些年研究散文写作,表现出来的大胆的写作技法。《河南日报》人物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大篇幅刊发这篇文章,无论编辑还是作者,对这篇作品都倾注了心血和情感。这篇作品见报后不久,就被江苏省优秀期刊《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选粹》杂志转载,这家杂志不是白转的,那些编辑、主编是看到了作品的好才转载的。

孙勇说他在给学生上写作课的时候,经常把其他文体以及书画艺术的创作技法,揉进写作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尤其是他把书法绘画笔锋的运用——墨断韵不断教导学生,就像唱歌讲究声断气不断是一个道理。

刚才说孙勇的作品细节描写很细腻,这个“很细腻”可不是细节的堆砌,相反,是对所描写的事物深度的挖掘和理解,语言十分精练。比如《渔家与鱼塘》等一组作品,他把鱼儿、小狗、白鹭、星星,以及村庄、炊烟、夕阳、荷叶,都高度凝练到一个画面里,包括花生、西瓜、蔬菜、芦蒲,这些意象,在千字文中,各有所指,紧凑完美,不虚作用。读者能够从这一类作品中,感受到作品语境的深远以及诗意的表达。乍一看,好像是散文诗,细一读,是一篇标准的美文。可见,孙勇读散文没有读诗歌多,此言不虚。

孙勇说,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作者的新书研讨会,其中一个基层作协主席问孙勇写了那么多散文,平时都研究谁的散文,孙勇的回答让这个基层作协主席大吃一惊。孙勇说确实有几个重点名家的作品经常研看,但是他读散文没有读小说、诗歌多,甚至还读剧本,这或许多少能够代表孙勇对散文写作的一点不同的认识。

跨文体或跨艺术写作虽然不算最新的创意写作,但能够真正运用到写作当中,还需要更深层的理解和研究。


在部队当兵15年时间的孙勇,转业到地方之前,在一家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做刊物副刊编辑工作,他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同行业主办的刊物上都作为卷首语刊发。他写诗歌,他写歌词,他写纪实性、故事性很强的事故现场案例,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军旅作家。

部队生涯15年,除了两年左右的连队生活,他都在政治、宣传部门工作。由于职业保密性习惯的养成,孙勇的话语不多,遇事沉稳冷静,处事不骄不躁。哪怕受了委屈或是被他人误解,孙勇也很少作过多的解释,他把一切不愉快都交给时间,他相信,时间可以消化掉这些,也可以通过时间的延伸,让身边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以此来消除别人对他的误解。即便被他人诬陷,他不但不计较,只要有机会,他还主动用更多的时间来接触诬陷他的人,只要这个人不是坏得不可理喻,他就诚心诚意地跟这个人交朋友。当然,如果这个人品质有问题,孙勇尽量不跟这样的人交集,为了不与这样的人产生不愉快,尽最大努力躲着这样的人。也因此,孙勇交了一大帮子文学上的好文友。

孙勇还是河南省散文学会的副秘书长,刚上任的副秘书长称他为“老秘书长”,他也愉快地答应,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大哥”形象。学会领导班子以及工作人员本来分散在各行业各部门,聚少离多,也没有多少工作,一旦召开学会年会,会长给孙勇分配的工作任务他都会愉快地顺利完成,即便有些工作没有明确分工,只要他看到了,也会主动参与,“集体主义精神”意识反映得很突出,这大概跟他在部队时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记得2002年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我想应该是刊物的作者。来到我的办公室才知道,他是在一家书店购买了我的一本书,得知我就在省某机关工作,就找过来见个面。那时,办公条件很差,一间小房子只摆放着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桌子的周围到处堆放着稿件、资料。看我忙得很,他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觉得这个年轻人肯定想跟我说点什么,说什么呢?我有点后悔没有跟他多聊会儿。现如今我算是看明白了,他是来聊散文的,因为在他的目光里,我看到一束散文的光。

这个人,就是孙勇。每次见到孙勇,我都能看到在他的怀里,一直揣着散文的光。


作者: 北 金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