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鸿沟之沟

【字体:      】     打印      2025-04-01 11:08      来源: 黄河网  

从骆驼岭沿黄河西行3千米,有一东西走向的山岭,名叫广武山。

《荥泽县志》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广武山谷深坡陡,崖壁参差。北面,滚滚黄河紧贴山脚而过;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广武山西有成皋之险,东北有敖仓之粟,南有重镇荥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广武山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史称鸿沟,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

鸿沟,又叫广武涧,深百余米,长千余米。

鸿沟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河渠书》。曰:“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意思是大禹治理洪水,疏浚河流,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后人又自荥阳开渠引河,与济水、淮水等相通,形成连接宋、郑、陈等地的水路运输通道。这条水路通道就是鸿沟。

鸿沟自荥阳下行后,至开封,发散成几条人工运河。整个鸿沟运河系统,像一把巨型的扇子覆盖在中原大地上。沿途百姓引水灌溉,数万亩荒田变成肥沃良田。

西汉以后,黄河泛滥改道。东汉大臣王景治理黄河,整治鸿沟的支流汴渠。自此,旧鸿沟水系渐渐堙废,汴渠后来居上。

往事并不因岁月变迁而湮没。广武山上的这条鸿沟前,刘邦、项羽对峙,仅在荥阳一带就“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直到现在,在广武山鸿沟两边,还留有当年两军对垒的遗址。后人把当年刘邦、项羽隔涧据守的营垒分别称为汉王城、霸王城。

霸王城位于东广武山头,长1000米,墙身宽26米,城墙最高处达15米。在霸王城上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堆,后人称之为“项羽堆”。据传,那里也是刘太公示众台。《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军粮不继、难以久战的情况下,想要煮死刘太公,以此胁迫刘邦退军。刘邦以两人曾约为兄弟的誓言,反击项羽“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后来,在军师项伯的劝说下,项羽赦免了刘太公。后来有人在这个土堆上修建了一座“太公亭”,现亭已被毁,台基仍清晰可辨。

汉王城位于西广武山头,长1200米,现存城墙最高处达10米,高出黄河200米。在汉王城上,有一片隆起的高地,据说是刘邦的点将台。在楚汉军垒之间,矗立着汉白玉石碑,石碑高4米,顶端雕刻着老虎头。虎头下,是刘邦、项羽“临涧对话”的画面。碑的正面,刻有“汉霸二王城”5个大字,另一面记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

濒临黄河的断壁上,伫立着“战马嘶鸣”的铁塑。矫健的铁马面对一泻千里的大河,引颈长嘶。底座上,雕刻着刀、枪、剑、戟。马头冲着鸿沟,脚下是奔腾汹涌的黄河。战马的主人已喋血沙场,只留下故马恋主,徘徊嘶鸣。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一百多次提到荥阳地名。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是若干场战争故事,而每一场战争中,都有战马在悲伤嘶鸣。

魏晋名士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唐代韩愈的《过鸿沟》曰:“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李白的《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描写得更为形象:“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距广武涧十余千米,是纪公墓与纪公庙。当年,纪信曾跟随沛王刘邦起兵,还曾与刘邦赴过鸿门宴。最后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时,为救刘邦脱险,假扮刘邦被捉。项羽一怒,烧死纪信。纪信死后,人们感其忠烈,在其被焚处埋葬残骸,堆起墓冢,四时祭拜,香火不断。

纪公墓的墓冢南临索须河,北接广武山,东傍荥泽湖,西依成皋原。《魏书·地形志》中,也有描述荥阳有“纪信冢”字句。墓冢上面长满松柏及灌木。当地人说,墓上的荆棘针是直的,显现了纪信忠贞不屈的品格。

这些地方,既是历史遗迹,也是文化的承载。

之后的故事有了更加具体的呈现:刘邦听从建议,撕毁在广武山达成的停战协议,展开了对项羽新一轮的追击。最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

一条鸿沟亘古今,一方棋盘连天下。鸿沟,引发了两千年间无数文人的文化思考。


作者: 董全云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