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雪润麦田 春灌与自然的完美邂逅

三月伊始,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突在郑州飘落,让我禁不住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出门上班。一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惊叹——哇,下雪了!雪下得出奇的大、出奇的猛烈。放眼望去,近处似鹅毛飞舞,悠然而下;远处如雪盐飘洒,纷纷扬扬,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洁白的纱幕笼罩,静谧而美丽。
我一路走,一路欣赏这难得的雪景。到了单位,看到几个同事正在院内赏雪。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场桃花雪的奇特——不仅雪势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仿佛没有停歇的意思。小高更是满怀期待地说:“这雪,这大雪,这美雪,希望能下得再久一些。”
那时,小高他们正忙于引黄灌溉。春天的麦苗虽然开始返青,但由于气温回升,加上缺乏雨水,麦苗显得有些无精打采,根部叶子逐渐发黄,甚至开始向上蔓延。为了不误农时,他们抓住黄河流量大、水位高的机遇,及时开闸放水。黄河水从花园口涵闸中奔涌而出,顺着渠道流向田间地头。干渴的麦田终于迎来了春灌的头茬水,麦苗逐渐由枯黄转绿,田野也重新焕发出生机。
花园口涵闸位于黄河右岸,始建于1955年,1980年进行了改建。作为一级水工建筑物,它不仅是黄河大堤上的重要引黄涵闸,更是郑州地区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枢纽。小高对花园口涵闸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1947年黄河花园口大堤堵口合拢后,泛道内沙丘遍布,泛道外碱涝成灾,土地无法耕种。1954年,郑州决定在花园口建闸,放淤造田,治理风沙。1955年,花园口引黄闸门正式开挖,随后一系列水利工程相继建成。1956年5月1日,黄河汛期来临前,闸门首次放水。1968年,陆续兴建了花园口提水站、东大坝提水站等设施,形成了多口门引黄灌区。把黄河水有计划地引到沙荒、盐碱地和涝洼地上,让多年泛滥的黄河水遵照人民的意志“改邪归正”,将沙化和盐碱的土地改造成了良田。经过“放淤稻改”,当地百姓种上了水稻,获得了丰收。他们又利用黄河水发展起养鱼业,使花园口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后来,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黄河下游河床不断下切,花园口闸的引水能力逐渐受到影响。2014年至2016年,花园口引黄闸进行了拆除重建,闸底板高程降低,设计引水流量达到2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达到2万公顷。改建后的花园口引黄闸不仅提高了供水能力,还为郑州市的生态景观、农业灌溉和地下水补源提供了坚实保障。
那年的春灌,小高他们提前做好了涵闸引黄渠道的清淤和闸门维护工作,确保引黄供水顺畅。他们还及时掌握小浪底水库的调度指令,摸排灌区用水需求,科学编报用水计划,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避免“大水漫灌”。通过密切配合和动态监管,他们确保了春灌用水的精准调配,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灌加上这场桃花雪,对偏旱的小麦生长极为有利。水雪交融,滋润了麦田,仿佛是一场完美的邂逅。大家原本以为这场春雪只是短暂的飘洒,没想到它竟下得如此酣畅淋漓,令人惊艳。
知识渊博的小丽这时给大家讲起了“三月桃花雪”的来历。她解释道,三月桃花雪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桃花的花期在三月,春风一吹,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落下,故得名“桃花雪”;二是指三月天气依然寒冷,甚至可能下雪,而此时正值桃花盛开,因此被称为“桃花雪”。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这场大雪有着更深的情感。雪花带着春意,悄然降临人间,归入田野,浸润着渴望生长的麦苗。春雪不仅为麦苗、春耕和播种带来了福音,更为万物注入了生机,撒下了一年的希望。它给庄稼人带来了丰收的期盼,也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场瑞雪,预示着新的一年将有好光景!
大雪过后,气温逐渐回升,春雪悄然融化,河水涓涓流入田间,春灌仍在继续……麦田里,麦叶上挂满亮晶晶的水珠,绿得发亮。春风吹过,万顷麦海泛起绿油油的波浪,仿佛一条厚厚的绿地毯铺展在广袤的田野上。春风十里不如你,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场桃花雪与春灌的邂逅,不仅滋润了麦田,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