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治黄一生最欣慰的回忆

【字体:      】     打印      2025-03-08 10:26      来源: 黄河网  

我的老家在福建泉州,少小离家,老了也未回。我在三门峡工作、至今已70载,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自1954年从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毕业,先后任职于黄河规划委员会、黄河三门峡地勘总队、黄河三门峡工程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等单位。我一生的工作都与三门峡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三门峡结下深厚的情缘。其间,尤以在三门峡坝头实验室混凝土专业组负责大坝混凝土试验研究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工作的时间最长。在这一岗位上,我和同事积极探索、埋头苦干,在大坝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性方面取得了具有当时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在三门峡大坝建设时期,显著提高了大坝混凝土质量,并节约了大量的水泥。如今,雄伟的三门峡大坝经受了时间及各种运用条件、环境的考验,尤其是第二次改建在坝体内部实施放炮开挖的严峻考验等,迄今大坝已安全、稳固地运用了60余个春秋。大坝以她的优异质量,让全国人民倍感放心。对此,在我的一生中都感到无限的欣慰。

1958年7月,在坝内部混凝土浇筑之初,曾按照苏联专家提出的方案掺用黄土掺合料。由于黄土是填充性的掺合料,在混凝土中不产生强度,且掺用工艺也较复杂,掺用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济效果,但不够理想。

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坝头实验室建立初期,授命开展坝体大量浇筑混凝土之前完成掺合料的全面调查、试验论证和优选定案,以确保大坝质量。任务艰巨,时间也很紧迫。实验室的首批人员都是走出校门不久年轻人,渴望能在实践中作出贡献。为完成这项任务,领导从实验室挑选人员,组成一支精干的掺合料调查队伍,踏遍了三门峡周围的山山水水,在洛阳南65千米处的嵩县伊河两岸,发现了可作为混凝土掺合料的凝灰岩。但经试验比较表明,凝灰岩不仅属于低活性的掺合料,且需要经过开采、煅烧、磨细和运输等一系列工序,运抵工地后的成品价格已与水泥相差无几,既不经济,又不可能在短期建成煅烧和磨细等加工设施,不宜选用。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由于未能发现理想的掺合料,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有关领导和实验室混凝土组的人员查阅了当时工地所能看到的有限技术资料后,发现火电厂的废料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可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于是就把它作为一个方案列入试验计划进行比较和论证。我们深入洛阳、郑州、西安和石景山等地的火电厂堆灰场取样,对各火电厂的粉煤灰系统地进行化学分析,并对掺与未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各项性能全面试验与论证,结果表明,粉煤灰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掺合料。尤其是后期的活性较高,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在浇筑28天以后的强度增长幅度较大,强度的发展有较大的后劲。而且粉煤灰的颗粒细度和外观都与水泥近似,不需加工即可直接使用,成本低廉。经全面的试验和分析比较,郑州火电厂的粉煤灰品质最优,选为三门峡大坝内部混凝土的掺合料。

坝区钢桥头的临时工房里,小巧的混凝土拌和机在持续地转动着,拌制出一份又一份的配合比试验样品,大家聚精会神地测试记录、比较分析和判断。入夜,拌和试验间灯火通明,混凝土试件振动台不时发出阵阵轰鸣,响彻夜空。我们双手抱起十余千克的试件按序排放,人人汗流浃背,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大家牢记着工程局党委发出的“千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号召,按照事先安排的试验计划,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全力探索混凝土中粉煤灰的适宜掺量和混凝土最优施工配合比。经全面的分析和论证,1958年12月大坝内部混凝土现场掺用粉煤灰掺合料试验获得成功,并优选了一整套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大坝内部混凝土现场掺用了郑州火电厂粉煤灰做掺合料,大幅改善了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为大坝顺利地浇筑创造了条件。施工实践已表明,掺粉煤灰的混凝土一般都未发现裂缝。由于掺用粉煤灰,三门峡大坝内部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大幅减少。

水利电力部组织的全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查组于1959年6月26日至7月2日对三门峡大坝质量进行检查,并认为:在混凝土质量上,根据工程局所提供的检查资料和试验成果,结合现场观察,在大坝的外形尺寸和结构上,基本符合图纸要求,混凝土质量是良好的或基本上是好的。从混凝土的抗压、抗渗和抗冻的检验结果来看,都符合设计要求,在距离火电厂较近的工地掺粉煤灰可以推广应用。1960年7月,国家组织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洪验收委员会在验收报告中认为:坝体的混凝土质量,在去年检查中亦做过鉴定,认为基本上是良好的,今年浇筑的混凝土质量较去年又有所提高。经检查试样与实地钻取的混凝土岩芯的试验资料,在抗压、抗冻、抗渗方面都符合设计要求,并在抗压强度方面有所超过,大坝混凝土工程质量是好的。

1962年3月,水利电力部在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组建了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组。我受工程局领导的委派,参加研究组的工作。研究组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经验与失误,研究了今后提高大坝混凝土质量的途径和措施等问题。三门峡大坝的施工经验、混凝土质量检查资料和各项试验成果,受到研究组40多位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在研究组工作期间,我听到他们对三门峡大坝的评价——我国50年代兴建的质量第一流工程。

来自水利水电科研院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三门峡大坝内部现场掺粉煤灰的100号混凝土,水泥用量为每立方米86千克,且混凝土各项性能良好。当时,同类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的世界先进水平是每立方米110千克。三门峡大坝内部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突破世界先进水平,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据国外文献,当时施工现场掺用粉煤灰的混凝土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威尔逊闸,为18万立方米,而三门峡大坝掺用粉煤灰的混凝土数量达120万立方米,亦居世界之冠。”

我们取得了上述的试验研究成果,并在工程建设中大规模成功应用,效益显著,由于没有填写“科研成果申报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的历年获奖科研项目和成果档案中,都未记载过三门峡大坝混凝土的这项成果和记录,各宣传机关亦未报道过这项创举。只有巍巍的大坝用她那特有的方式,时时都在向大批的中外参观者表达:是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建设者给我选用了优质的材料和科学的配方,使我茁壮地成长。我不仅具有健壮的外貌,且有良好的各项内在素质,60多年来经受了峡谷的巨浪和寒暑风霜,挡住汹涌澎湃的洪流,发挥了极大的综合效益。

我在三门峡谷的坝头实验室混凝土组从事技术工作20余年,曾和全局职工分享过许多胜利的喜悦。然而,使我感受最深、最为激动的是读了1986年水利电力部出版的《当代中国水利基本建设》一书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一文。文中有这样的记述:“三门峡工程的施工,其进度较快,质量较好,造价较省,即与30年后的今天兴建的先进工程相比,也并不逊色。仅举一例,如三门峡混凝土坝虽也有少量裂缝,但不仅数量较少,且无严重贯穿缝。而迄今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坝的裂缝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故三门峡的施工经验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段评语,如同一道令人鼓舞的嘉奖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缺乏大型混凝土坝施工经验的情况下,三门峡大坝的施工就突破了迄今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坝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切实有效地防止了大坝混凝土严重裂缝的发生,在治理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中打了一个大胜仗。三门峡大坝施工的可贵经验,将在祖国的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中发扬光大,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简介:黄依仁,福建泉州人,1932年生。曾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技术处实验室混凝土组组长,三门峡水电厂基建科副科长,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建房处主任工程师。曾为三门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作者: 黄依仁    责编: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