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何不再还乡

【字体:      】     打印      2025-03-07 16:55      来源: 黄河网  

“藕莲命苦!”村庄的人聚在一起,为藕莲的命运叹息。

“藕莲这一瘫,谁来照料她哟?”

“她父亲早年中风的时候,两个妹妹在外打工,这下姐姐瘫了……”村里人你一言,我一语,为照料藕莲的事焦急。

藕莲出生的时候,胖胖的、白白的,像藕一样。两年后,大妹妹红菱出生,那时小河里的菱角正熟,红艳艳的。又过了两年,小妹妹出生,恰逢端午,栀子花盛开,父亲说,就叫栀子吧。

藕莲10岁的时候,母亲得了急症,去医院途中就断了气。母亲死的时候,红菱8岁,栀子才6岁。母亲活着的时候,两个姐姐上学,栀子跟着母亲。母亲到田里劳作,把栀子往田埂上一撂,任她在田埂上滚爬。

母亲不在了,父亲要忙这忙那,顾不了栀子。藕莲懂事,见父亲愁眉苦脸的,就提出不上学了,在家带栀子。父亲摸着藕莲的头,眼睛里面含着热泪。

藕莲就这样歇了学,在家带栀子,还要烧饭,洗衣,喂猪。

后来,栀子也上了学,每天早晨看着红菱、栀子背着书包去学校,藕莲很羡慕,但她明白自己再也上不成学了。

10年后,藕莲去广东打工。两年后,红菱随藕莲去了广东。又过了两年,栀子也去了广东。就这样,凭借着藕莲这些年打下的基础,红菱与栀子很快在广东落下了脚。

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中风,藕莲、红菱与栀子接到消息后匆忙赶回家。

只见父亲的嘴巴不受控制地剧烈抽搐着,身体僵硬,四肢也不听使唤,生活不能自理。留谁,红菱与栀子都低下头不吭声,于是,藕莲留在了家乡。

早年,藕莲谈了一个朋友,广西的,小伙子听了藕莲父亲的情况,二话不说就与藕莲分了手。后来,也有人给藕莲介绍对象,可男方一听她家的情况马上摆手。

藕莲一个人服侍父亲,无怨无悔。若干年后,父亲去世,藕莲仍孤身一人。

红菱与栀子早已成了家,虽说家都在本村,但两对夫妻都在外打工。接到姐姐瘫痪的消息,红菱与栀子泪如雨下,急忙回了家。

谁照料藕莲成了大问题,村委会主任试探着问两人,谁愿意留下来?

红菱抢先表态:“我们能读书多亏了姐姐,能到广东打工也多亏了姐姐,父亲生病也是姐姐照顾,她为这个家牺牲了太多,作为大妹,我理应留下来。”

栀子也抢着说:“二姐说得对,我们有今天,多亏了大姐,现在大姐这样,我留下来照顾。”

两个妹妹互不相让,最后红菱与栀子都留了下来。

红菱与栀子脑筋活,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把村里的几个荒塘承包下来养莲藕,还在小河里种植了菱角,她们凭借勤劳与智慧,将荒塘变成了产业基地,倡导绿色种植。到了盛夏,满塘的荷花开得红艳艳的,小河里面的菱角也红艳艳的。游客们纷至沓来,还有专门搞摄影的,人们一拨拨往村庄里跑。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三姐妹的故事早已不胫而走,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篇章。


作者: 吴春富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