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与传承

如今的我已步入花甲之年,从治黄岗位上退休下来。不久前观看的电影《冰血长津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我的心湖,激起了千层浪。
一
影片中,那些年轻的战士,他们身着军装,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无畏与坚定。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了心中那份对国家和人民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在硝烟中穿梭,每一个脚步都踏得坚实有力,每一次射击都饱含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在治黄战线上的奋斗岁月。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因其桀骜不驯的特性,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数的水患威胁。
治理黄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我是“60后”,从小生长在黄河边,从事治黄工作40多年,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工作、生活中与黄河发生的众多交集,就像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在我的记忆中,汛期是最为紧张忙碌的时刻。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汹涌奔腾。治黄职工就如同战场上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冲向抗洪抢险的最前线。
我曾参加过许多治黄工程建设,在烈日炎炎下,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我们扛着沉重的沙袋,在滚烫的温孟滩上艰难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齐心协力,将一袋袋沙袋填筑在围堤缺口,确保了放淤工程如期完工。在2021年黄河秋汛中,我们顶风冒雨巡坝查险,在黄河岸边进行水位监测,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势情况,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我们深知,哪怕是出现一个小小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的稳定发展。
二
影片中战士们所展现出的那种纯粹而坚定的信念,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他们面临着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却始终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们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上海籍战士宋阿毛的棉衣口袋里有这样一张纸。纸上面写着:“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在治黄事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支撑呢?每一次面对黄河水患的挑战,我们都告诉自己,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在洪水肆虐时的应急抢险,还是在日常河道治理中的默默坚守,我们都始终秉持着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对黄河沿岸百姓的关爱之情。
早年,我曾听前辈讲述1938年花园口事件的惨状。这次事件不仅让黄河改道、河水泛滥,更是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无数国人心头永远的痛!1982年,黄河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让我见识了黄河洪水的可怕。那一刻,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驯服这条大河,让她造福于民,不再为害一方。
三
后来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弹药也所剩无几。杨根思让战友带着已经没有子弹的重机枪撤离,而自己却选择了留下。当敌军第9次发起进攻的时候,他毅然抱起炸药,向着敌人冲了过去,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这使我不禁深思自己的一生,在漫长的治黄岁月里,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也曾面临诸多的抉择与挑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常常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错过了许多家庭的重要时刻。但我深知,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与安宁。就如同电影中的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自我一样,每一位治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付出。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更是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抉择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如今我已退休,离开了曾经为之奋斗的治黄岗位。但这部电影,却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战士们的身影,与我曾经的战友们的身影渐渐重合,那些汗水与泪水,那些欢笑与感动,都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都不应被遗忘,应该传承下去。在治黄事业中,新的一代已经接过了接力棒,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我愿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手中传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向前。
郑州黄河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