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渔夫

【字体:      】     打印      2025-02-20 15:17      来源: 黄河网  

黄河湿地公园位于老310国道华阴至潼关港口西侧,同时,也是新沿黄观景公路的最南段,这里是渭河、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俗称“三河端”。

作为一名黄河湿地的地质勘探者,5年后故地重游,我不禁感慨万千。站在观景塔上,近处曲径通幽,坛坛红莲相映成趣;北望便见黄河携洛河之水由北向南滚滚而来;塔下略东,黄河又卷了西来渭水一并东去,其势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然而,在这浩荡的水势中,唯北岸之山西、南岸之潼关河水近岸处风平浪静,水流缓缓,当地人称之为“老湾”,这里也成了渔民撒网捕鱼的“银河”。

凭栏远望,水面上几只渔舟犹如漂浮的零叶,或顺水而行,或逆流而动,也有半天纹丝不动、如同铆钉悬在河面之上。水上人家依河而生,这便是传说中的“黄河渔夫”。湿地公园船型酒店的东侧,有一条通往河岸的羊肠小道,我顺路摘了些玛瑙般红的野酸枣,在岸边树荫下结识了即将收工的渔夫老王。两支烟后,我知道老王年近六旬,膝下一儿一女。女子正在读研,儿子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娃们的学费和家用全靠种地和经营的果园来维持。闲来打鱼补贴家用,“打备口”是他农闲的副业,就像年轻人进城打零工。

言谈中得知,潼关耕地大多为坡地,面积少,且无法灌溉,种地的收益不足以维持家庭的开支。打鱼这门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过去村人大多从事捕鱼这个职业,村里还有专门制作渔舟的作坊。渔舟用的原料是从南山精选的一种木质坚硬、韧性好且比重较轻的树木。单舟一般做成长1.5米、宽近1米、舱深0.5米,下河时两只单舟相并,中间用横板连接。这样,双舟即轻巧,又便于携带,下水浮力大,遇风浪时也平稳。

渔夫老王说,打鱼时小舟漂漂荡荡,看上去挺悠闲,其实辛苦得很,而且风险大。一旦下水,不能大声喧哗,怕惊吓到鱼,也不能饮酒,一来鱼与酒相克,二来是黄河之上绝不可酒驾。舟内要备好充足的干粮和饮水,少则大半天,多则一整天才能上岸,收成却很难说。如今,村里已很少有人愿意下河从事这行了。很早以前,村里和河岸的高台上都建有河神庙,渔民们下河之前是要敬河神祈求平安。

老王黝黑的脸颊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但提到儿女们的成就时,他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当我问及他的收获时,老王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这几天收获不错,连续3天打的鱼可以卖到300元。对岸山西那几个胆肥的,敢在浪里滚,听说一星期前,有人在浪尖上捞了个40千克重的鲶鱼。鱼大劲足,拉扯时差点翻了船,上岸后直接把鱼卖给了鱼塘老板当鱼种,卖了一万元。”

老王说,他们潼关渔民胆小,只敢在老湾里撒网,捞出的鱼种类杂,多是草鱼、鲤鱼、白条、大嘴娃,鲶鱼少,卖不上好价钱。一天下来最多收入两三百元,平常也就百八十块的。

聊了个把钟头,老王开始收鱼篓子。他在岸边水下共下了10个,篓子是用细铁丝织成的,葫芦口,鱼一旦进了篓子便难以逃脱。老王起篓时,4个篓里都有一千克左右重的鲤鱼,4只空篓,剩下两个篓里都是小鱼。

渔夫开始陆续上岸了。上岸后第一件事是“点牌”,就是清点人数,看人到齐了没有。老王掐灭了烟头,开心地说:“今天还算可以,加上鱼舱里的鱼,总共能卖到200元以上。”大家把剩下的鱼收到囊子里,将舟船架在摩托车上,鱼贯而行,从小路向南上了公路……

望着裹尘而去的渔夫们,此刻的我竟有些恍惚,弄不清自己是在想黄河之水的深远,还是在思索黄河渔夫这一古老行业的命运。


作者: 吴胜利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