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擎雪
石鼓擎雪,信仰凌云。
一场大雪,为石鼓山披上了一件洁白的衣衫,石鼓山一改往日画风,变得婉约风雅、轻盈灵动起来。雪,让世界变得美好,让人间变得干净,也让石鼓山变得愈加光明磊落。
风雪中的石鼓山,是典型的北国风光,迎风傲雪,顶天立地,用不屈的脊梁擎起漫天风雪,用孤傲的灵魂唤醒春暖花开。
石鼓山在甘谷南山之南的古坡。古坡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千百年来,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藏于大山深处。不朝天子,不羡王侯,朴素、洁净,优美得如一首唐人绝句。
然而,古坡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交通靠走,信息靠吼,治安靠狗。”“石鼓山头的白雪苍白无光,石鼓山下的人家捉襟见肘。”这是古坡留给人们的印象。
一场又一场扶贫攻坚的春雨,滋润了这片土地,如今,这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告别了贫困,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在世人眼中,石鼓山就是一帧经典的黑白照片,浸泡着时光的包浆,跳动着历史的脉搏,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我去古坡下乡时,曾居住在一个叫二爷池的小村子里。那里山高林密,寸地皆青,恍若南国。问起村名来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翁告诉我:“村后石鼓山上有一神泉,由两脉水汇集而成,每一脉水都有一个龙王爷,人们就把这眼泉叫‘二爷池’。我们庄小,没有名字,离二爷池最近,所以村庄叫‘二爷池’。”
接着,他又给我讲了石鼓山的来历。
山丘之巅,有一巨石,其面圆而平,每当阳光直射之时,远远望去,巨石恰如战鼓。民呼之曰石鼓,石鼓山因此得名。
我后来查阅资料,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伏羌县志》记载:“邑南70里,在深谷中,石形似鼓,隐见无常,相传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通往石鼓山的路,崎岖不平,迢迢遥遥。进得山去,沿途风光秀绝,动人心魄。爬满青苔的危岩巨石,仿佛一篇篇写满神话传说的巨著;铺满碎石的山间小道,像郑板桥书法一样古拙沉着。清风徐徐,仿佛在诉说秦先人那段卧薪尝胆、厉兵秣马的悲壮故事。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牍《系年》记录,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商奄遗民被迁徙到“邾”。专家认为“邾”就是《禹贡》中的“朱圉”,其方位在今甘肃省甘谷县。秦先人以戴罪之身,肩负周王室抵御西戎的使命,以苍莽的朱圉山脉为屏障,以水草丰茂的古坡草原为家园,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拓进取,不断强盛。石鼓山下,有他们的呐喊;古坡河畔,有他们的欢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冀县。
闲暇的时候,我常常凝望石鼓山。它那么沧桑,又那么年轻,就像《论语》里的孔子,儒雅、和蔼、睿智、充满力量。斗转星移,四季轮回,而石鼓山总能以不同的风采,给人以力量、希望和信心。春风吹来时,大地苏醒,草木泛绿,石鼓山下春意盎然,而石鼓山头白雪皑皑,异常明亮,如梦如幻。仲夏时节,翠峰如簇,草原如歌,月光如水,蛙声如雨,石鼓山卓然屹立,傲视群峰,磊磊如归来的王。秋色宜人,天高日晶,云淡风轻,残阳如血,红枫似火,石鼓山站立在这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之上,像一方鲜明醒目的印。冬雪飘飘,寒凝大地,而庄严的石鼓山,不惧霜欺雪压,不怕风刀霜剑,在苍茫的天地间展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像一盏温暖人心的灯。
近年来,当地政府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将古坡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到古坡打卡,来草原听风,看古坡河载欣载奔,听石鼓山千年绝响,拾一枚黑潭寺的落叶,到红色广场感受信仰的力量,吃一碗老乡的麻辣烫,回味一下乡愁的味道。古坡美,不仅是草原美、山水美,更是人民美、时代美。
不久前,有朋友告诉我,通往石鼓山的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不久就会全线通车。届时,人们可便捷地来到石鼓山游玩,那幅“初春时节,万物透绿而石鼓白雪皑皑;大雨前夕,飞鸟翱翔而山上烟云弥漫”的奇妙画卷,将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