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记滨州黄河建筑安装工程处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记滨州黄河建筑安装工程处

【字体:      】     打印      2024-11-18 09:02      来源: 黄河网  

不久前,山东滨州河务局负责志书编撰的同志将一本《滨州黄河建筑安装工程处史料汇编》赠予我,看着书中记录的一段段史实资料,我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那23年的奋斗岁月之中……

诞生

1979年8月28日,水利部向黄委发出《追加8000名劳动指标,加快组建治黄常年施工队伍的通知》。黄委结合黄河下游59座引黄涵闸新建改建任务,在河南河务局设立建筑安装施工总队,在山东河务局设立3个建筑安装队。惠民建筑安装队于1979年10月着手组建,从惠民黄河修防处(滨州河务局前身)所属各修防段抽调108名职工,翌年1月20日建成,驻地北镇(现滨州市滨城区);后经数次改革,最终更名为滨州黄河建筑安装工程处(以下简称建安处)。

建安处成立之初的任务是建设新引黄闸、改建旧病险涵闸等,当时的口号是“治黄为革命,建闸为人民”。高青刘春家引黄闸是建安处建设的首座涵闸。当时职工多为新人,缺乏建设施工经验,上级从其他建安单位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师傅,以“师带徒”的形式,一边学一边干。

绑扎钢筋

建安处的职工们虽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专业技术相对薄弱,但靠着不服输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的韧劲,加上连续数年在施工间歇期集中开展文化和业务技术培训,硬是磨炼出了一支引黄闸建设专业团队。自刘春家引黄闸开始,建安处先后负责或参与黄河下游山东段25座涵闸的施工建设任务,其中7座涵闸被山东河务局评为优质工程。

重建后的刘春家引黄闸

时光荏苒,如今,漫步黄河大堤,看着一座座引黄闸,看着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两岸人民群众和良田沃土,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奋斗

1981年,我自黄河水利学校(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即到建安处工作,“首战”便来到“引黄济青”的渠首闸——打渔张引黄闸的建设工地。初到工地便得知这里的工作是12小时倒班制,工地的两位指挥姚秀文(时任惠民修防处副主任)和陈效国(时任山东河务局工务处副处长)更是以身作则,带班12小时后,还要开会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5小时左右。那时,职工们住的是单砖垒成的简易房,吃的是“有含沙量”的饭菜,工作地点就在涵闸旁边的黄河大堤上,购买基本生活用品须到3千米外的蔡寨公社供销社。涵闸工地远离城市,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职工们只有在麦收时才会轮流回家帮助家人收种,没有其他假期。即便条件这么艰苦,职工们也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只是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鉴于建安处的单位性质,“艰苦”二字一直伴随左右,最突出的困难就是自然环境。

20世纪80年代的工地生活区

犹记得1982年,滨州韩墩引黄闸建设工地,职工们吃住所在的工棚由高粱秸搭建而成,位于涵闸上游的大堤背河堤脚下。此处大堤当时正处于加高培厚施工中,刚完成淤沙,尚未盖红土。春季的一天,狂风刮了一夜还未停止。早晨,队长到厨房查看,炊事员说风沙太大已经没法做饭;又到各工棚去看,职工们一个一个灰头土脸,好似“兵马俑”一般。此时此刻,工作上以“硬汉子”著称的队长眼睛湿润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混凝土浇筑

还记得1983年,惠民白龙湾引黄闸建设工地,因物料短缺和搭建工棚经验不足,棚顶沥青油毡铺得不合理,又恰逢雨季,造成“外面下大雨、棚内下小雨”的窘境,好几次因多处漏雨导致连放床的地方都找不到,职工们只得在棚内躲着雨坐上一夜。

1997年8月,滨州秦台水库泵站施工工地,受当年第11号台风影响,工地遭受暴风雨袭击,现场一片汪洋。在生活物资断供的情况下,施工队长带领大家力保施工设备和物资,尽全力保护在建工程施工安全,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此举受到滨州河务局的通报表彰。

担当

防汛是黄河人的天职。1991年6月,根据上级要求,以建安处为基础的山东黄河第三专业机动抢险队(以下简称第三抢险队)组建而成,编制50人,主要肩负淄博、滨州、东营辖区急难险重的黄河防汛抢险任务。第三抢险队组建后,每年汛前都会组织防汛知识学习、抢险技术训练,参加上级组织的抢险拉练演习。自此,建安处进入“抢险”“施工”的双轨阶段。

1996年8月18日21时30分许,值班人员接到上级紧急命令,第三抢险队赴滨州黄河大堤左岸32号防汛屋待命抢险。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当晚,队员迅速集结,早于规定时间到达防汛现场,队内电力组在10分钟内完成抢险电力供应,并立即查勘洪水实情,拟订方案,做好抢险准备。在一线驻守10余小时后,洪水渐退,水情预报显示后续来水持续减小。在接到地区防指指令后,队员安全撤回驻地,继续待命。本次抢险中,第三抢险队因准备充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是接到命令后第一个到达现场并开展抢险工作的队伍,受到滨州地区通报表扬。

2003年6月14日,第三抢险队接到山东省黄河防指赴大汶河抢险的通知,全体队员以最短时间完成集结,携挖掘机、自卸车等大型抢险机械,当日便疾驰至300千米外的抢险地点——泰安市肥城市孙泊镇。此时的大汶河正处于洪峰水位,水高浪急,滩岸已出现坍塌征兆,如不及时抢护有决堤之险。当时现场物料以编织袋、土工布为主,第三抢险队便采用了抛土袋护坡抢护法。但因土袋体积有限、质量较轻,抢护效果并不明显。该队转变思路,变通“铅丝笼抛石”的方法,将土袋代替石料装入铅丝笼中,用挖掘机抛投,取得显著效果。经三天三夜连续奋战,一道“铅丝笼土袋护滩坝”立于水中,险情转危为安。此次抢险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2003年,我因身体和工作原因调离建安处,到滨州河务局工作,但这群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的黄河人,却值得我永远铭记。


作者: 王炜    责编: 范江涛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