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和不同
——读赵岩散文集《下酒菜》
相同和不同——读赵岩散文集《下酒菜》
人是地理的产物。赵岩生在豫东,她书写的方言生长在豫东平原上,有滋有味。我生在豫西北,读她的散文时,总爱拿我们的方言去比对他们的方言,相同的少,不同的多。为什么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呗。在《下酒菜》里,通过赵岩童年、少年、青年的时间轴,可以看到豫东永城这方水土的人情世故,听到豫东永城这一方生灵的言语心声。一本《下酒菜》几乎管窥了豫东永城的历史人文。人到中年,写这样一本乡土风物的书,赵岩是要回馈乡亲和乡土的。
赵岩勤奋、认真而有恒力。可以从她一路考取的资格、学位等证书看出来,从她这么多年坚持读《诗经》《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看出来,从她持续更新的公众号“南壹号”的丰富内容看出来,从她罗列好了等着出版的书稿看出来。与她交流,完全可以共情她言语中的累,这种累我十分熟悉,是成长中的累,是充实中的累,是把终身学习转化为生命自觉过程中的累,是痛并快乐着的累。她这样的人生,似乎也是我走过的人生,从她的书里,看到了地理方言不尽相同之外的相同——我脚走我路,我手写我心。
《春联的小名》是第一辑《人生至味在少年》里的一篇,题目起得很亲切。开头第一句“进入腊月,年就近了”很亲切。紧接着第二段的第一句“逢三六八是茴村会,大家陆续采买年货”很亲切。第三段“蒸下足够吃出正月的馒头,炸下足够吃到天热长毛的丸子……男人负责赶会买东西,女人负责把肉菜变成成品。男女搭配,分工协作……”很亲切,农村过年可不就是这么过吗,男女老少齐上阵,热热闹闹,和谐和美。
第四段“唯有一个活,是非有文化的男人莫属的”——那当然是写春联。文章结尾一段中“一年的辛劳结束,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地走来了,挡都挡不住”很亲切,很喜庆,很豪迈。散文开头、行文、结尾等布局谋篇,赵岩在起承转合的节奏里长袖善舞,摇曳多姿,自然能引起人们对农村过春节的深切感受。
门对子贴上之后重新唤起的喜气与新鲜,就像希望与憧憬,带着庄稼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风雨中担负起新一年的守护责任。“门对子”是豫东的叫法,是春联的别称。豫西北也这样叫,或更简单地叫“对儿”,写春联叫“写对儿”,贴春联叫“贴对儿”。写春联的同时,也写短短几个字的吉利语,如五谷丰登(粮仓)、槽头兴旺(饲养室)、小心灯火(厨房)、茁壮成长(树木)等,分别贴在相宜的地方。
永城有“二十九,贴道酉”的传统。何为道酉?“道酉”亦作“道有”,可理解为守道而富有。贴“道酉”始于宋代,而豫西北从不贴“道酉”。永城贴了门对子,除了庆贺新年,还防债主上门要债,一旦人家贴了对子,春节期间,债主就不能上门讨债了。豫西北的济源好像也有过年不催债的传统。虽然债权人也因此而糟心,但此不成文的规矩里有着中国民风的宽容与厚道,凡事留余。
《敲骨吸髓的雨天》是第二辑《趣味恩仇在心间》里的一篇。当时,赵岩只有几岁,“我曾经最喜欢夏季的雨天,喜欢无所事事地在家里,最好是躺在被窝里,什么也不要想,还有母亲陪着。”这当然好,我小时候也想这样。“但大人是忧愁的,愁着庄稼会不会涝死,愁着柴够不够烧……”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我封闭的孤独。”
有一个雨天,只有她和母亲在家,“门虚掩着,只听雨声‘哗哗’,在这样抑扬顿挫的雨声里,世界在我的记忆里竟是静寂的,很神奇的静寂。”女儿依偎着母亲,母亲用刀背敲开骨头取出骨髓给女儿吃,虽然砸骨头的声音很响,但女儿的记忆却是无声的,满是雨天母女之间的祥和与静寂。
但有人推开了虚掩的门,粗暴地打搅了母女俩的幸福,一种难得的宁静荡然无存,也使得这次“敲骨吸髓”的美好回忆戛然而止。关于吃,我也有相似的记忆。美好的童年无非这样简简单单,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母亲陪在身边。
《猪八戒》《第七个青皮》《父亲的“豪”与“抠”》《镜子》都是第三辑《酸甜苦辣出乡关》里的文章,每篇都十分筋道。《猪八戒》写父亲养猪的故事。“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心目中最伟大的人,一定是父亲?”她忖度一个哲学命题——父母的行为、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性格,以及对待生活的方式。“有这样不知疲倦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沮丧?”于是,她就静下心读书。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感动了,自以为是地发微信给赵岩:“《猪八戒》这篇,如果换个更好一点的题目,内容再丰满条理一些,可以是一篇十分出彩的散文。”
《镜子》同样感人,我看后忍不住与她交流:“《镜子》这篇像小说一样的散文,很青春,很纯净,很美好。结尾结得巧,留给人悠长的回味。”赵岩说:“当时高二文理科分班,他从二高来一高借读。我个子低,把桌子搬到第一排,他也搬张桌子就放到我旁边。他一米八多的个子呢。他从二高来,就是为了好好学习,他要和我这个学习好的坐同桌。”
“但有一天,班长对我说,大家都在传我俩在谈恋爱。班长汇报给班主任,就把他调到最后一排。他重又回归学渣行列。大学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他说当时他真想跟我学好呢,结果‘万恶’的班主任又把他踹到了学渣窝。我没敢说当时班长和我谈话的内容。我觉得班长很卑鄙,我也很卑鄙。”
我问赵岩:“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她说:“人之初一定是完全利己的,这是本能。”我觉得人之初就是混沌,如一枚浑圆的蛋,无所谓善恶。文学就是写人性,好坏都是人性。
我有和她相似的故事。我有和她不太一样的应对办法,但都青涩,都不善于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顾及对方的尊严。
《下酒菜》围绕豫东永城的风土人情,以一个小女孩至真至性的视角,写吃穿,写玩耍,写求学,写青春……主题取向明确,行文走得深远,可以看见更辽阔的人生。
我一直在搜罗有关文艺评论理论方面的专业书籍来读。今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编写的《文艺评论概要》,我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到文学评论中有关散文评论的章节重点再读,以散文评论理论对照赵岩的《下酒菜》,现炒现卖。针对散文题材多样、写法自由、篇章布局灵活、长短不拘、语体自然等特点,散文评论相对偏重对话性和评价性,较少阐释性和感悟性。形散而意不散,散文批评要始终准确把握散文的主体倾向和情感指向。散文评论要重视文章用笔、语体口吻、情感表达、思想流露等方面的艺术评价。
“事实上,散文评论往往不追求格式之统一,体例之一致,主题之同步,而往往依重评价者的个人喜好,或评或议……很多作家喜欢以散文形式评论散文,形式多样,情态各异。” 我这篇散文评论也很想以散文形式评论散文。
《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我欣赏赵岩的学识与为人,我与赵岩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但也一定有着不同,或如豫东和豫西北之间、方和圆之间、敦和敏之间……
这些相同和不同,都值得探讨,但最终一定是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