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人生教诲
——读季羡林《不喜不惧过一生》
聆听大师的人生教诲——读季羡林《不喜不惧过一生》

茫茫人海,谁是我们真正的知己;面对漫漫长途,处于彷徨之境的人们,又将如何走出心灵的困境?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最新随笔集《不喜不惧过一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深情劝慰芸芸众生: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悲欣交集,亦是不喜不惧。愿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纷繁的世界里,做一个自在的人,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一生。
全书遴选了季羡林48篇诚挚恳切的经典美文,分别以纾解压力、消除恐惧、增进交际、强化读书、自我检视等为题展开讨论。
大师热情鼓励大家,越是迷茫困惑的时候,越要守住初心。只有历经大风大浪的淘洗,才能以无惧无畏的姿态,勇敢地做好自己。
季羡林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他经历了许多大喜大悲,因此有了振聋发聩的大彻大悟。他始终相信,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辛勤付出,都会在日后换来点点滴滴的幸福。本着这一执念,季羡林坦然面对苦难和厄运,凭借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坚定信念,硬是在艰深的国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称号。而对于荣誉,季羡林一直看得很淡。他历来主张,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宠辱不惊地活着。
一些年轻人,十分惧怕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与压力。对此,季羡林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他在书中教导我们,排除压力的最好法子就是“不嘀咕”,不纠结于那些令人不愉悦、令自己想不开的事情,不杞人忧天,不徘徊于过往。这是超然物外的人生大智慧。
关于恐惧,季羡林说:“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他进一步劝导大家:“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季羡林主张,无论位高权重者还是贩夫走卒,在紧张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中,都应该学会做真实的自己。他说:“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季羡林以其超凡的智慧,予以温情劝谕。他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知识体系,都是依靠书本储存下来的,因此,读书不仅能增智添慧,还能教会我们笑对人生的方法。
畅聊中,季羡林亦与我们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样的解读,让茫然无措的奋斗者,不由眼前一亮。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放眼过去,凡事都有各自的矛盾体,学会平视生活,用平和的态度对人对事,你所收获的也必将是美好的人生。”的确,身处竞争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态度。如此,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尽享美好人生。
通览全书,豁然开朗。不喜不惧过一生并不难,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革旧迎新做起,终有一天,生活会变得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