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治河机构在古都开封的历史变迁考

【字体:      】     打印      2024-09-24 15:30      来源: 黄河网  

古都开封,与黄河相生相伴、荣辱与共,既离不开黄河带来的灌溉、水运优势,又屡屡成为黄河泛滥的重灾区。明清两代,开封作为河南省省治所在,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由是,黄河治理机构也与这座城市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探寻清代至人民治黄初期治河机构在开封的变迁情况,2023年3月,河南黄河河务局调研组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张钫故居、河南大学、红洋楼等进行了实地探访,并与开封市文保部门专家、开封黄河河务局离退休老同志进行了座谈,对黄河治理机构在开封的沿革情况及部分遗迹现状有了初步认识。

一、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黄河治理机构的演变

清代,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沿袭明代旧例,在京都设立工部,掌天下百工政令。河工虽隶属于工部,但河道总督直接受命于朝廷,工部不能干涉。顺治元年(1644年),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管理黄、运两河。康熙十六年(1677年)移驻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雍正时,治河体制又有新变化。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河道总督,驻河南武陟。雍正五年(1727年)副河道总督分管山东、河南黄、运河务。雍正七年 (1729年)以徐州为界分设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又称河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和江南河道总督(仍驻清江浦)。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阳(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兰阳以下故道断流。时值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顾及堵口,任河北流。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当年,清政府下令将江南河道总督一职裁撤,沿河各道、厅、营、汛亦同时裁撤。次年(1861年),清政府将河东河道总督衙门移驻开封,负责黄河事务。这是治河中枢机构与开封产生关系的开端。

走访现场,发现遗迹已不存。据开封当地学者考证,现位于开封市三胜街31号的河南省博物馆旧址即是河东河道总督衙门所在地。现存的河南省博物馆旧址,始建于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吸收外来文化、洋为中用的建筑典范。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河南省博物馆迁到郑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全国历史研究与文物展示的重要阵地、河南重要的文化地标。

河道街路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开封市区解放路中段路西,仍留有约400米长的“河道街”。据《开封市龙亭区志》载:“河道街因清代河道署驻街东部路北,乾隆年间称河道门街,光绪年间称河道街。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设在河道署衙旧址,该街改称教育厅街。1948年,复称河道街。”经走访了解,河道署是清代管理黄河修防工程的机构,它和位于北道门街的清代粮驿道署有南北道之称。据考证,乾隆年间称河道门街,彼时河东河道总督衙门并不在开封,所谓“河道署”与粮驿道署并称,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各省吏额》记载,河南的粮驿道归漕运总督管辖。因此,河道街上的“河道署”,并非河东河道总督衙门所在地,仅是管辖豫省黄河河务的机构。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将河东河道总督裁撤,将其应办事宜交由三省巡抚兼管,黄河治理由合治走向分治。河东河道总督衙门在开封存续40余年。

中华民国初年,全国无统一的治河机构,各省治河受中央政府主管水利部门和各省政府双重领导,中央统管水利的部门,曾先后由内务部、农商部、建设委员会、交通部等有关部委管理。

二、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定址开封

由于沿黄各省各自为政,治理难度加剧,统一河政的呼声日渐高涨。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任命冯玉祥为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筹备设立统一的流域治河机构。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前后,国民政府已先后设立隶属关系不尽相同的流域管理机构。如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1927年成立)、运河局(1927年成立)、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1928年由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改名)、华北水利委员会(1928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改名)、广东治河委员会(1929年由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改名)、导淮委员会(1929年成立)。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行政院决定将黄河水利事业移交内政部接管,国民政府任命朱庆澜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李仪祉为副委员长,但因经费问题没有着落,黄河水利委员会未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特派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王应榆为副委员长,沈怡、许心武、陈泮岭、李培基为委员,张含英为委员兼秘书长,并以青海、甘肃、宁夏、绥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9省及江苏、安徽两省建设厅长为委员。这是黄河上第一次成立流域机构,也是黄河治理史的一次重大转变。

这里着重谈一下会址的确定。1933年4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353次会议决定,从速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该会设于洛阳。5月20日,陕西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放水。为配合西北开发战略,同时为就近领导陕西水利建设,5月3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359次会议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改设西京,并以导渭为整理黄河水利计划第一期工程。”也就是说,仅仅一个月,会址又变为西京(安)。

决议见报后,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首先做出反应,他从现实和历史两方面陈述理由,电请中央将会址改设洛阳,以便就近指挥三省河务局。随后,河南省赈务会主席张钫电呈内政部,详陈会址不应设于西京之理由,请求将会址改设豫、鲁两省适当地方,以顺人心。7月,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电呈行政院,力挺刘峙和张钫,主张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址应设豫鲁适宜地点。8月,黄河下游遭遇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达22000立方米每秒,是该站建站以来的最大流量,输沙量达到39亿吨,不仅下游豫、冀两省遭受巨灾,还波及鲁、苏等省,损失极其严重。这个时候,张钫又直接电呈国民政府,请将会址改设下游适宜地点。

此外,为使国民政府变更成议,豫皖冀鲁苏五省政府主席联名电请国民政府和行政院,将会址改设下游。当时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报道了这一情况。在其《五省电请将黄水委会移设下游》的消息中,这样说:“此次黄河暴涨,到处漫溢,空前灾害,仍在下游……而会址远设西京,对于历生险工处所之测量、设计、指导、抢险,往返费时,实多不便,似应移设下游适中地点,俾便统治全河,庶免贻误事机。”事已至此,中枢机构终于有了松动。9月1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374次会议决定:“可在黄河下游酌设办事处或工程处,交行政院核定。”之后,行政院第126次会议决定:“遵照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在下游酌设办事处,令知黄委会(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水利委员会遂以开封为会址,勘修房屋,并于11 月8日迁至教育馆街16号办公。至此,开封正式取代西京,成为会址所在地。正是地方政府的一再坚持和据理力争,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址才设于开封。1938 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转隶于经济部。5月,日军侵犯豫东,由于开封危急,黄河水利委员会于5月1日迁往洛阳,后又迁至西京。1946年2月初,黄河水利委员会由西安迁回河南开封城隍庙街(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北院区)办公。

1947年6月,行政院将黄河水利委员会改组为黄河水利工程局。同时公布《黄河水利工程局组织条例》。该条例规定,黄河水利工程局掌理黄河兴利防患事宜,隶属于水利部,下设工务、河务、总务三处。

黄河水利委员会从1933年正式设立到1947年改组为黄河水利工程局,前后只有15年时间。此间,随着治河事业的发展和时局变化,组织机构也在逐步扩大。民国政府设置全流域治河机构、任命知名人士出任河官,治理河患,积极发展黄河灌溉、航运、水土保持等工作。囿于黄河复杂难治且受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制度制约,这一时期,黄河为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机构在开封

1938年花园口决口,黄河改道南流。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黄河故道两岸开展了广泛的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抗战胜利后,郑州黄河以下,除开封、济南几个城市及个别地区外,大都已为冀鲁豫和山东渤海解放区管辖。彼时,黄河改向南流,故道逐渐干涸,沿岸群众在河床里开辟农田、建筑村庄,陆续迁来的居民达40余万人。如果黄河突然回归故道,由于原堤防已废弃多年,大堤残破不堪,险工毁坏殆尽,抵御不了洪水,冀鲁豫和山东渤海解放区必将成为千里泽国,沦落为一个新的“黄泛区”。

为拯救饱受黄水泛滥之苦的黄泛区人民,又避免灾害转移,造成人为水患,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以大局为重,同意堵口,让黄河回归故道;另一方面指示冀鲁豫和山东渤海两个解放区政府立即成立治河机构,领导人民开展大复堤准备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6年2月,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徐达本兼任主任委员;5月,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改称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王化云为主任,刘季兴为副主任。人民治河机构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初步修复了大堤和险工,为保卫解放区的安全打下了基础,掀开了人民治河的序幕。

1949年6月16日,经过半年的筹备,华北、华东、中原三解放区联合性的治黄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委员会由九人组成,三大区各推选三名。接着举行第一次委员会,三大区委员分别报告了1949年春修、运石、防汛工作的布置情况和接收国民党政府治河机构、人员的情况。讨论了治黄方针、任务、组织章程、驻地等,会议于20日结束。

7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城隍庙街正式办公,标志着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走向统一治理。5日,三大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向沿河治黄机关发出首次通知:本会根据华东、中原、华北三区济南治黄会议的决议,已于7月1日在河南开封建立机关开始办公。现大汛将届,根据华北先旱后涝的特点,战胜黄水完成不溃决的任务,仍要经过

艰苦斗争,希望各区治河机关,提高警惕,加强防汛组织检查,并与本会密切联系,交流经验,以完成人民赋予我们的任务。

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给王化云、赵明甫的指示电称:中央人民政府业已成立,决定自11月1日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改属政务院水利部领导。

1950年1月25日,水利部转发政务院水字1号令: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为山东、平原、河南三省治黄联合性组织,为统筹规划全河水利事业,决定将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性机构,所有山东、平原、河南三省之黄河河务机构,统归黄河水利委员会直接领导,并仍受各该省人民政府之指导。

河南省的省会也发生了变化。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市。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河南省:“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一事,经核同意。”因为省会的搬迁,1953年12月底,黄河水利委员会由开封城隍庙街迁至郑州行政区金水河路办公,即现在的金水路11号。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城隍庙街办公时间为1949年7月至1953年12月,历时4年半。期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黄河治理工作。先后组织了封丘贯台抢险,战胜了1949年黄河归故后的首次大水。从1950年起,根据下游河道特点和堤防工程状况,领导下游党政军民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即“宽河固堤”,包括废除民埝、修建石头庄溢洪堰、加高培厚大堤、消除堤身隐患、石化险工、绿化大堤、建立堤防管理与人防体系等。这些措施实施后,初步改变了下游的防洪形势,为保证伏秋大汛不决口,特别是战胜1958年大洪水奠定了基石。从1952年开始,根据国家水利建设的总方针,结合黄河的具体情况,决定由下游修防逐步向治本过渡。当年6月,王化云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对黄河客观规律的初步认识,在《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除害兴利”治理目标和“蓄水拦沙”治黄总方略。这个时期,还开展了几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如兴建人民胜利渠、查勘黄河源头、创办黄河水利学校等。

在此次调研中,河南河务局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旧址现状。

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53年迁往郑州后,旧址为黄河水利学校(1952年9月成立,前身为1950年9月成立的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所用。目前,该处归属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成为其北院区的一部分。北侧邻西门大街仍存有王化云办公旧址三间,内部保存完好,现有淮河医院院史展览陈列。旧址外,有“王化云办公旧址”铭牌。

王化云办公室旧址

王化云办公室内部陈列

四、开封其他治黄机构遗存情况

1.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旧址——张钫故居现状

1948年11月至1953年12月,河南黄河河务局前身为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河南第一修防处(1950年2月16日改组为河南黄河河务局),在开封市火神庙后街办公,即曹门里朝阳胡同19号院,也就是现在的张钫故居所在地。

张钫故居正门

该故居占地0.19公顷,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是张钫在开封唯一保存完好的故居。故居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坐北朝南,由东主宅院和西附院两部分构成。东院主宅是中原地区标准的三进四合院,西院包括一个二层小楼和后花园。整座院落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严谨,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张钫故居为开封城投双龙巷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一进院是张钫生平展,二、三进院是民国风格陈设展,西配楼一层为综合接待厅及办公区,二层为会议厅。

张钫故居院内情况

河南黄河河务局机关在此办公期间,房屋格局大致与现在的张钫故居相同。1953年12月,该局从开封迁往郑州办公(即今金水路12号)。五载时光里,河南黄河河务局在这里与全省党政军民一道,先后组织了沁河大樊堵口、黄河封丘贯台抢险、郑州保和寨抢险,战胜了1949年黄河大洪水,实施了锥探大堤、消灭隐患工作,全面加高培厚黄河大堤,有力保障了河南黄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近年来,该处被纳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2.黄河归故开封谈判旧址——红洋楼现状

红洋楼现状

红洋楼,全称为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区民生街北侧,建于1917年,占地2.25公顷,分东、西楼,西红洋楼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东红洋楼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两座楼同年动工,历时5年。红洋楼坐北朝南,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为“丁”字形砖木混合结构的巴洛克式建筑。1946年2月,为让黄河重归故道,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和支持国共双方各自在防区内组织复堤,堵口归故。1946年7月19日,周恩来作为中共首席代表在红洋楼东楼,参加“国共黄河归故”谈判。该旧址是这段历史的重要标志和实物见证。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巡视黄河,曾下榻红洋楼,夜读《开封县志》《东京梦华录》等。

2000年9月,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河南省文物局纳入河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2023年3月21日,河南省文物局与有关单位共同对旧址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有关各方正积极推进旧址保护和展示利用。


作者: 李锟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