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的遁隐术(下)
纸上两溪
2200多年前,《吕氏春秋》记载“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吗?现在真不能这么断言。
县城有30万人,将不少村子改名叫街道办、社区,但从街道名字还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子。从金鱼桥、西门桥、东门桥、南门桥这些路牌,就知道我们经过时踩在流水之上,可是四周全是高楼大厦,脚下也是水泥或沥青路面,很难让人联想到水。如果是立交桥或者人行天桥也还想得通,在小小的落后县城,肯定不会有这些现代设施的。
我专门找来街区地图,发现如曲折静脉的两条河与动脉样的网状街道一起,形成了县城的循环系统。这两条河叫金鱼溪和状元溪,分别承载着宋代两名状元的故事。其一是,宋代状元陈尧咨作荆南知府任满回家后,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任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我的射箭技术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其母生气地说:“你做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拐杖朝陈尧咨打去,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也击碎了,金鱼掉入的那条小溪从此叫“金鱼溪”,桥被称为“金鱼桥”。冯太夫人是否击碎了陈尧咨的金鱼不得而知,但是他善射还是有案可稽。初中课本有篇宋代欧阳修写的《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就是说的这事。陈家尧叟、尧佐、尧咨三兄弟,两人中状元,两人任宰相,在县城内外传为佳话,于是金鱼溪经常出现在书本上。还有一条状元溪,是说宋代状元马涓及第后回乡探亲,遇上县城西郊溪水暴涨,家乡人便在溪上架了一座桥迎接马涓,后来这条溪就被叫作“状元溪”,桥被称为“状元桥”。“金鱼桥”和“状元桥”,是这个小县城乃至全县百万人民津津乐道的掌故,教育子女勤学上进、展示历史文化底蕴都少不了提起这两座丰碑一样的桥。按理说,这两条充满荣光、承载荣耀的溪流和小桥应该大力彰显,让后世凭吊,至少也应该修个亭或者立块石头写个碑记吧,然而并非如此。如果不是我喜欢看些故纸旧事,估计也不会探寻这两条河的下落。经常从这些路牌下经过,从来没有发现过哪一段是路、哪一段是桥,常言道“路归路、桥归桥”,走在这些命名为桥的街道上,只有路而没有桥。
是什么时候才发现这两条河的踪迹的呢?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每到夏天,总有一些情节在提示我们,那两条小溪就在身边。应该说是洪水在提示我们,那两条小溪一直与小城不离不弃。小城在嘉陵江边,洪水的到来与城里的天气关系不大。小城往往下几天暴雨,人们都不会有什么感觉和担心,但是在某个平静的午后或者半夜,有消息传来,涨水了!然后,下半城的人们都提心吊胆,随时查看水情。有年夏天,阳光灿烂,我走在沉闷的大街上,忽然有人在喊,涨水了!涨水了!我循声看去,浑黄的水正从一个僻静的小巷子静静探出头来,义无反顾地漫过来,一毫米一毫米地上升,淹没身后的一切,然后迅速占领一块块低洼的街道。惊慌的店主们赶紧搬移接地的货物,不知道水会涨多高,都把货物从一楼搬往二楼,也有用小货车过来拉走的。街边隔一段就有一个露孔的下水道井盖,平时都黑洞洞的像两排肋骨,只见黄色的泥水从下水道“咕咕”上涌,直到与小巷里漫过来的水汇合,然后一起又漫向下一处低地。很快,之前满是摊点的地方已经成为泽国。我知道,在这片小坝的左边,是一个小斜坡,坡下面是一个地下副食品市场,从水位来看,那个地下室已经被水面淹了。天又没有下雨,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跟上到嘉陵江边去看洪水的人到了滨江路,往日可以行走的防洪堤早已不见了,滚滚的洪水比平日高出十多米,河道比以往宽出了近一倍,在高高筑起的滨江路上,发现江里的洪水在顺着柳林桥下的河道向城里倒灌。原来,这就是“两溪”的出口。柳林桥一面临河,另一面临街。临街的一面差不多让店面遮完了,如果不从临河的桥下往上看,根本不会把窄窄的出水孔和短短的街面与桥联系起来,这里仿佛只是小城的污水口,然而,它却是这个小城巨大静脉的切口。暴雨时,城里的水经过两溪涌出来,江里的水通过两溪涌向城市,于是小城便在洪水里一次次接受洗礼,冲锋舟也一次次在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面上穿行。
那么,柳林桥、金鱼桥、状元桥下的两条著名的小溪在哪里呢?我特意在经过时寻找,但是街牌两边都是高大的楼房,看不出桥的影子。有时,经过一些僻静的小街,发现有一段段小桥,到栏杆边一看,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从高楼的墙角边伸向前方,这就是经过整治的“两溪”,虽然完全没有溪的样子,但看到了昔日溪流的旧迹。原来,繁华的街口、桥两边都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人们早就在河床上打上水泥桩修起了楼房,小溪只得从楼下的水泥桩子间经过。在一些临河的高楼上,可以看到狭窄的河道,两边居民楼的污水杂物不时进入水渠,日积月累,水渠就成了一条污水沟。上游的泥沙冲积,留下种子和水草,在不经意间,已经在水渠中长成一片茂盛的绿岛。这两条小溪深藏在居民楼后或者水泥板下,只有在涨水的季节才有现身的机会,也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谁都不会把这两条流水也腐的溪流与宋代的故事联系起来。后来,在创建卫生城市的运动中,我又看到不少“两溪”整治的照片,淤泥一车车被拉走,清洁工人定期在水渠里清扫,水渠终于洁净了,但是也不能叫小溪了。
当年,状元们经过的小溪早已面目全非,连想都想不到一块儿去。那两条流传千年的小溪,还将继续流淌,但你却永远不会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