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把生命融入事业的黄河人——忆河南河务局电气工程师徐可友

【字体:      】     打印      2024-07-13 11:25      来源: 黄河网  

徐可友,河南河务局早期的电气工程师之一,河南黄河“造船第一人”,河南黄河工程局首台架桥机的建造者之一。他1933年出生于浙江永康,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从空军部队转业到河南河务局,从此与黄河结缘。徐可友一生15次工作调动,8次职务变更,但不变的是他对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他把毕生精力和宝贵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治黄事业。

自力更生造大船 纵横黄河数十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抢险、石料运输用的是人力驱动的木船。这种船通常载重在20吨以下,速度慢、效率低、机动性差,无法满足治黄需要。河南河务局到天津大沽、江苏无锡购买柴油机动力船,但到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969年,徐可友被派到无锡学习造船。回来后,他提出独立自主建造“自动泊”,也就是柴油机动力船。河南河务局很快采纳了徐可友的建议,成立造船厂,并抽调徐可友任造船厂生产技术股股长。

重任在肩,不容迟疑,徐可友开始了为黄河造船的事业。

为造船,徐可友无暇顾家,甚至妻子王爱琳临产当天,他还在忙于工作;为造船,徐可友锁骨被钢板戳断,却隐瞒伤情,稍事休息就再次投入劳作。在一缺人才、二缺技术、三缺资料的情况下,徐可友买来参考书,边学习、边摸索,靠刻苦钻研,靠肩扛手抬,终于在1973年成功制造出河南黄河第一艘双柴油机动力船,被称为“双自动泊”。新船长36米,宽7米,载重达到80吨,速度、载荷、工效实现飞跃。

徐可友(右)在船厂

根据黄河堤防建设需要,徐可友乘胜前进,又带领技术人员成功研制出挖泥船,并得到大规模生产应用,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在河道疏浚、堤防建设中广泛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可友带领大家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柴油动力机船,推动河南黄河走进水上运输机械化时代。”河南河务局原副局长李青山说。

渠村大闸破难关 一家艰辛万家安

1980年11月,渠村黄河分洪闸遭遇技术瓶颈,试运行期间56孔闸门全部无法升起。渠村闸是国家一级建筑物,也是黄河下游重要分洪工程,一旦大汛来临,无法分洪,将直接危及黄河大堤和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分洪闸顺利运行,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时刻,领导找到了电气工程师徐可友,派他到渠村闸管理处担任工务科副科长,带领大家排故障、解难题。

从造船厂调到渠村闸,船厂不同意,因为厂里离不开技术带头人;家人不同意,因为徐可友是家里的顶梁柱。徐可友一家5口人,妻子王爱琳左手因公致残,不能骑车,买面粉都要步行跑几千米路,每次只能抱几千克面回家,3个孩子还在上学,生活十分艰辛。郑州与渠村两地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差别大,如果跑到100多千米外的大堤上修闸门,徐可友一年和家人只能团聚两三次,什么时间调回来更不知道。在集体与个人、大家与小家之间,徐可友做出自己的选择——服从上级安排,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去。

徐可友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一头扎进渠村闸,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在这里一干就是5年。工地上,徐可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闸涵、爬机站、看图纸、查故障、找症结。找出问题后,他重新设计改造闸门启闭电路,把分档控制改为启闭闸自动控制,增加了渠村闸启闭门备用闸刀切换装置,增强了分洪闸抗风险能力。徐可友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消除可预见的所有风险,排除遇到的所有故障,圆满完成任务。

1982年,水电部领导再次到渠村闸检查工作。随着一声令下,渠村闸56孔闸门齐刷刷升起,大闸开始顺利运行,现场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水利部通报嘉奖接踵而至。

披肝沥胆铸经典 满腔热血换明天

1994年4月建成通车的小浪底黄河公路大桥,是当时国内荷载最大的公路桥。而在这座大桥施工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河南黄河工程局第一次承担如此大载荷的桥梁施工,大吨位桥梁吊装所需的架桥机是施工的关键。为掌握技术,节省资金,该局决定自己建造架桥机。几经周折,该局拿到架桥机图纸,但是面对复杂的电路设计,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当时的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邹五金说:“徐工(徐可友)不审查图纸,咱们心里没底,破解图纸,非他不可。”但当时徐可友已经退休,而且他的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眼接近失明。面对工程局领导的恳求,徐可友的妻子王爱琳回答:“别说去小浪底工作,就算是让老徐坐车到小浪底都很困难。”但徐可友却忽然站起来,大声说:“你别管,我能去!”就径直随工作人员而去。

为照顾徐可友,单位特意安排他住在宾馆,徐可友却常常到工地调研。图纸看不清,他就戴上修钟表的显微镜;身体挪不动,就趴在床上写注解。经过数十天用心研究,图纸一一破解,为架桥机建造成功铺平了道路。

当徐可友回到家,身体情况却每况愈下,小浪底黄河公路大桥上架桥机的轰鸣声,成为这位老黄河的绝唱。

2009年,凝聚着建设者心血和智慧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这是对徐可友等老一辈黄河人最好的纪念。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 张涛 靳灵利    责编: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