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看海红碱淖
行走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望无际的黄沙令人震撼。荒凉、粗犷、沧桑……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与沙漠有关的词汇时,远处的地平线上突然冒出一丝水线。我以为是海市蜃楼,揉了揉眼睛细看,是水!
水面越来越清晰,那是从沙窝里涌出来的河流吗?不,那不是河流,是水潭。也不对,那是海,是沙漠里的海。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那是红碱淖。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境内,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红碱淖,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据考证,5世纪时,这里曾是匈奴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等原因,地面植被丧失殆尽。自唐有沙,至明清时已成茫茫大漠。毛乌素在蒙语中意为“坏水”。水坏了,沙狂生起来,毛乌素沙地现在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也许过于干旱、荒凉,就连路过的云也禁不住落泪。后来,秃尾河上游的河谷盆地积聚出一片沼泽,红碱淖应运而生。淖在蒙语的意思是湖泊,因湖岸及浅滩的沙子呈淡红色,湖水含碱,所以得名红碱淖。
也有人说这是昭君泪。相传,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途经此地,下马驻足回望长安,顿时泪如雨下。王昭君七天七夜的眼泪汇成了神奇的红碱淖。王母娘娘深受感动,派七位仙女各持一条彩带,化作七条河流,注入神湖。从此,美丽的红碱淖常年滋润着这方水土。
虽然传说不可信,但红碱淖的地位却不容小觑。有水就有植被,就有生命印迹。于是,柽柳、红柳、砍头柳和沙打旺等沿湖而生,随着水路呈蔓延之势,向毛乌素沙地进军。当地人的治沙经验成为典范。
穿过郁郁葱葱的柳林,远远地看见一块巨石,上书“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色大字。进入景区,广场正中便是手抱琵琶的王昭君雕像。
穿过树林,湖泊出现了。湖面宽阔,沿岸全是绿色灌木。岸边有大量的遗鸥,它们如起落的飞机,在自己的航线上忙碌着,丝毫不惧人类。良好的环境,让这里成为遗鸥的繁殖与栖息地。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来红碱淖时,红碱淖的水是浑的,鸟儿很少。那种荒凉的景象,令我感到忧虑。今天,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沿着栈道,我们来到湖的深处。湖水清澈,水底的细沙清晰可见。微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
细瞅,那水像一面镜子,让蓝天和白云争相驻足。远望,烟波浩渺,群鸥翔集。美丽的湖泊、连绵起伏的沙丘、迷人的夕阳、灿烂的晚霞构成独特的大漠风光。
栈道尽头是码头,停放整齐的游船,等待着游客光顾。附近的水位计,清晰地记录着红碱淖的水位情况。昔日,为了拯救濒危的红碱淖,陕西、内蒙古携手治理。如今,7条河流悉数入湖,湖泊水域面积稳定在37.1平方千米。
乘船入水,船头像利剑一般劈开湖水,飞浪在船舷两侧欢快地翻腾。此时,落日的余晖洒满湖面,给人一种“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感觉。远处,遗鸥飞起,白天鹅掠过。暮色四合,凉意顿生,红碱淖的夜在悄无声息中拉开了帷幕……
红碱淖是塞上明珠,在这里,我看到了沙漠中的海,更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