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百草

儿时,我与小伙伴们,常将杨树叶的叶柄揉软后,彼此勾着拉拽,谁的叶柄断了,谁就输了,玩得尽兴至极。听老人们说这游戏叫“斗草”,历史悠久,玩法诸多。
斗草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唐代后愈渐成为孩童们喜欢的游戏。《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一种由草药采摘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斗百草有两种比赛方法,一种是文斗,识草名,知来由,比试花草的知识面,或以找到草的品种多寡参斗,多则胜,少者败。一种是武斗,即两人持草相对,各挚一段,用力拉扯,草茎断者输,充满童趣。古往今来,无论何种斗法,皆可锻炼身心,娱乐生活,陶冶性情。
斗百草溯源,明代罗颀《物原》云:“(斗草)始于汉武”,也有说先秦时期就有斗草。魏晋南北朝时期,斗草演变为端午风俗,时称“踏百草”。踏百草,为端午节成年男子的禳灾方式。清代湖南营田《李氏族谱》记载:“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尽沾露水……以祛泥中湿热之气,去夏秋痈痛之苦。”端午早晨,人们赤足,或穿新布鞋,在露水草丛中走,直至足部沾满露水为止。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易于染病,所以采集百草,借助百草挥发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
唐代,文人墨客乐于斗草,在斗草中,还吟诗作对,将斗草变成风雅的诗文盛会、游园竞赛。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赋斗草诗《代应二首》:“昨夜双钩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惟喝绕床卢。”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崔颢《王家少妇》诗云:“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宋代,斗草之风盛行,成为生活时尚。北宋词人晏殊作词云:“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一代才女李清照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写道:“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之一》诗云:“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在杂记和小说里,斗草之习,也有记录。《隋唐嘉话》记载:“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镜花缘》写有斗草情景,那25位姑娘竞斗激烈,用“风吹不响铃儿草”对“雨打无声鼓子花”,用“长寿”对“半夏”,还用“金盏草”对“玉簪花”、“苍耳子”对“白头翁”等等,对得令人称奇。
《中国酒令》书中有斗草令,《中吴纪闻》中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斗草之戏,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有“武斗”场面画作,十个男娃斗草嬉戏,乾隆皇帝在画上题诗:“垂杨奇石草芊萋,红绿倾篮斗贾低。赤子之心爱生意,名言那识有濂溪。”
《诗经》中,有儿童用车前子草斗草嬉戏的歌谣:“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就是车前子草,其韧性足,为“可斗之草”。远古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草药之学,成就了中华医学文明。屈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灵魂写照;唐代以端午节为中心,把五月称为“浴兰之月”,可见当时煎兰汤沐浴,已成盛行习俗。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中记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
端午关于百草习俗,还有饮菖蒲酒、尝百草汤、洗百草药浴等,古人以百草为载体,表达希望身体康健、生活顺遂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