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麦香飘溢古诗页

【字体:      】     打印      2024-06-04 15:30      来源: 黄河网  

“刈麦向南圃,城中不异村。晴风低乳燕,夏日满衡门。岂独糊家口,且思供酒樽。生涯谁谓薄,郭外有鸡豚。”这是明代杨巍的《南园刈麦》,描绘的是麦收时节的忙碌景象:我在南园里收割麦子,这里虽在城中却宛如乡村。晴朗的天气下,微风轻轻吹拂着哺育幼雏的燕子,夏日的阳光洒满了家门。刈麦的收成不仅可以糊口,剩余的粮食还能酿酒。谁说这样的生活贫瘠呢?城郭之外还有鸡和猪可以饲养。

热辣辣的南风,穿梭在金黄的麦田之间,氤氲着丰收的气息。麦熟杏黄之时,金黄的麦浪随风起舞,田埂间弥漫着浓郁的麦香。我翻开泛黄的诗集,听麦浪翻滚的声音,看那古老而又鲜活的麦收场景。

“菊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菊花盛开时,抓紧时间播种小麦;等待桃李花飞时,麦苗已经长成一片碧绿。因生病无法出门,村头东边的田地麦已成熟,麦浪起伏,遥遥望去,犹如一片黄云。繁忙时节,趁着晴天腰插镰刀,冒着灼背炙肤的炎炎烈日,来到麦田,加入收割的行列,担心暴雨降临,会毁掉麦田,一年的辛劳付之东流。宋代范成大的《刈麦行》描绘了宋代农民的农耕场景,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勤劳、坚韧的精神风貌。

以麦收为主题的古诗不胜枚举,最经典的当属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繁重租税的指责。

“麦头熟颗已如珠,小厄惟忧积雨余,丐我一晴天易耳,十分终惠莫乘除。”范成大在《刈麦》诗中,虔诚地祈祷天晴无雨,希望收成不受损失。宋代诗人方岳在《麦叹》中也有感慨:“田家望麦在须臾,何啻中流济一壶,黑雨漫天殊未已,黄云委地不堪扶。”更有宋代诗人张耒在《仓前村民输麦行》中对上交粮食作了这样形象的描述:“场头雨干场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麦。半归仓廪半输王,免致县吏相催迫。羊头车子毛巾囊,浅泥易涉登前冈。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出仓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单衣换。半醉扶车归路凉,月出到家妻具饭。一年从此皆闲日,风雨闭门公事毕。射狐罝兔岁蹉跎,百壶社酒相经过。”整首诗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农家的勤劳、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又到一年麦收时,小麦陆续开镰收获,风吹麦浪遍地黄,热闹欢快的丰收诗歌正在徐徐奏响。


作者: 魏益君 图:焦光耀    责编: 仝瑶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