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心曲

遥望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烟云,甘肃天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释放着永远鲜活的创造基因。在这块土地上,许多历史故事和风云人物高扬厚实的灵魂,至今还让人们仰叹不止。但家乡在我童年的梦中最真切的莫过于渭河了。
发源于陇原中部鸟鼠山的渭河,流到天水时便有一些浩浩荡荡的气势了。《汉书·地理志》载:秦汉之际,“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山水清丽,林跨数郡。”天水是羲皇的故里,女娲的故里。丰腴的渭河,不仅滋润了两岸肥田沃土,万物生灵,也引历代诗人骚客尽情吟咏。李白有“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杜甫有“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贾岛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商隐有“玉壶渭水笑清潭,凿天不到牵牛处。”周彦邦有“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这些生动描述,让渭河充满了感情。
瓦蓝的天空下,渭河两岸的群山、村落、牛羊和炊烟,随着潺潺的水声,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不息的生命。既容纳着雄性的威严和粗暴,也养育着母性的宽容与慈爱,让久经沧桑的故乡,荡漾起一串悠扬的民谣,诠释生命的回声。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开春之后,渭河奔腾着浪花伸展开手脚,在南北两山成片绿树盛草簇拥的欢乐里,虔诚地善待着黄土地上一切拔节的生命。那是我童年里最为留恋的日子,那条养育故乡的河流成了我放飞童贞的天堂。记得渭河两岸的野花恬静而淡雅,嫩绿的芦苇丛一片连着一片,河里的野鸭子悠闲地划开火辣辣的盛夏。我们放学后,常悄悄地背着父母、老师,和伙伴们一起跳入渭河,像泥鳅一样在水中钻来钻去。那种快乐总是充满着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就像那只渡船一样,用属于自己的一种方式证明着自身的存在。在我的梦中,那真是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与默契,真正做到了行动和思想上的一致,让灵魂在渭河水的滋润里达成了最终的放纵。“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在我的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地球最美的花朵。
千年造福故乡的渭河,涛声依旧是它永远的真谛。但不知从何时起,渭河流成了一线浅浅的溪流,船已成为历史的过客,野鸭子也找不到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野花和芦苇已被稀稀拉拉的荒草所替代,我童年的梦已被搁浅在沙滩上,漂荡着一种淡淡的乡愁。看着日渐消瘦爬行在故乡大地上的渭河,一行泪水悄然渗出许多人的眼眶。我知道,那是真情呼唤的泪水,怀念着航行,怀念着流淌,怀念着黄昏在渭河畔结伴而行的情趣,怀念着两岸百姓被渭河养育的日子,还有河水伴着炊烟一同远去的时光。或许,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渭河渐渐干涸的缘由,但人们对大自然过度的利用,最终使生态链无以为继,致使今天的孩子不能在渭河里尽情畅游,也寻不到姜太公垂钓渭水的悠闲情趣了。
好在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地政府在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下,迅速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一条安澜、生态、美丽的新渭河。傍河而居的人们又能感受到以往汹涌的波涛,遥远的传说又会出现在老人的烟锅上滋滋响起,伏羲的魂魄,以及他的子孙们在无声的船歌里,重温昔日渭河辉煌的梦和灿烂的向往,用美丽的浪花雕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农耕文明的形象。
我知道,我终生的梦都会和渭河有关。因为那条流淌着我信仰的河流,已把生长的力量,创造的能源包蕴在永不疲倦的啸声中,让爱的寄托从此有了根基,让情的走向和理想的底色从此有了真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