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母亲河上下》在《人物》杂志发表前后

在我家书架醒目的位置,至今还保存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纪初的《人物》杂志,那是我年轻时喜欢看的一本杂志。看到这些杂志,我便想起24年前自己的第一篇人物专访《沿着母亲河上下》在《人物》杂志发表的前前后后。
《人物》杂志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创刊于1980年,主要刊载名人传记、科技精英、艺苑英华、民族英杰等当代对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最具权威的人物杂志。
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黄河博物馆工作,工作之余喜欢写作,在地方报刊不时发表一些“豆腐块”。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备受鼓舞,便想“冲出郑州,走出河南!”《人物》杂志看多了,我便不知天高地厚、跃跃欲试地想在这本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
可要想在《人物》上发表作品,采写的人物就得是“重量级”的,我把自己周围认识的“重量级”人物挨个儿想了一遍,最后把目光落在了黄河博物馆馆长殷鹤仙身上。“写文章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是父亲时常教导我的话,所以,我决定写自己身边熟知的黄河博物馆馆长殷鹤仙。
殷鹤仙馆长在黄河博物馆工作多年,他熟悉黄河、热爱黄河,几十年的工作中拍摄了大量反映黄河博大壮美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并出版多本个人摄影画册,是名扬大河上下的黄河摄影艺术家,黄河博物馆展厅的图片大多出自他手:从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壶口瀑布的震天波涛;从巍峨壮观的三门峡大坝,到如剑在喉的地上“悬河”,无数观众被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所震撼和折服。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黄河,国家防总和黄委准备汇报材料时需要一张“悬河”图。拍“悬河”的图片不少,但挑来挑去,最能表现“悬河”特点、最有特色的照片还是殷鹤仙1984年拍摄的“悬河”图……因此,殷鹤仙馆长在我眼中完全称得上“重量级”人物。
目标人物确定后,下一步就是采访。采访之前要先做功课,拟好写作提纲。我首先翻阅了殷鹤仙出版的所有画册,然后走进黄河博物馆展厅,细细品味殷鹤仙拍摄的图片。虽然这些图片我已经浏览过无数遍,但当我驻足在那幅巨作《九曲黄河》前时,还是被这幅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穿透力所震撼,我想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想让大家了解这些内涵丰富、构图精美的照片是怎样被拍摄出来的。
回去后,我拟了一个采写提纲。虽然自己信心十足、满怀创作欲望,可一身傲气的殷鹤仙馆长能否接受我的采访?文章写好后能否在《人物》杂志发表?这些未知问题深深困扰着第一次写大文章的我。思前想后,我决定在采访殷鹤仙馆长之前,先和《人物》编辑部沟通一下,主要是想看看我选写的人物是否符合他们刊物的要求,否则采访半天,人物不符合要求,作品发表不了,自己无法跟殷馆长交代。
我按照杂志上《人物》编辑部的电话打了过去,一位叫孙积农的编辑接的电话,我把自己想要采写的人物跟她简单作了介绍,又把自己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提纲告诉了她。她耐心地听完我的讲述后,表示很感兴趣,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题材厚重,感染力强。这类人物还没人写过,说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希望我好好写一写,写好后可以发传真给她,她看后会给出意见。随后,她告诉我一个传真号让我记下,并交代我发传真时在稿件首页注明“孙积农编辑收”,以便她能及时收到。放下电话,我心情非常激动,没想到在我眼中高高在上的国家级刊物的编辑会如此认真、热心对待一个无名作者,这让我激动的同时非常感动,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知心好编辑。
上班后,我来到殷鹤仙馆长的办公室,送给他一本最新出版的《人物》杂志,告诉他我想写一篇他的人物专访发在《人物》杂志,并给他说了我跟编辑沟通的有关情况。殷馆长知道我平时爱写作,欣然表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乐意配合我的写作。我把写作提纲拿给殷馆长看,上面有我选取的几幅照片,想让他重点讲讲这几幅照片的拍摄背景。殷馆长看后笑呵呵地对我说:“你很会抓重点啊!这几幅照片可以说是我的代表作,有些都已经成了绝版呢。”殷馆长因为工作繁忙,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常有电话和来访者,他便把采访时间约在了休息日的周六下午,这样可以不受干扰和我详细谈谈。采访时间确定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
1999年8月21日(周六)下午15时,我按照和殷馆长约定的时间来到他的办公室,殷馆长与我深谈了一个下午,一直聊到傍晚18时40分。这次谈话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非常大。听了他的经历,觉得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像殷馆长这样聪明能干、这样用心钻研、这样出类拔萃的博物馆人真是不多见。他思维敏捷,学东西既快又精,样样在行,太能干了!
周六晚上回去后,我立马整理采访笔记,周日又接着整理,整理过程中受到很多触动和启发。周日晚上我即开始写作,因为熟悉也了解殷馆长,之前又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所以写作还算顺利,一直写到凌晨1时。随后,连着几个晚上写作,8月24日,我完成了8000多字的初稿(手写稿)。初稿有些乱,我重新誊写了一遍,誊写过程中又不时进行修改。26日上午,我把手写稿拿到文印店打印,下午上班我把打印稿拿给殷馆长看,他办公室人来人往,他说拿回家晚上看。
27日早上一上班,殷馆长就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跟我说稿子的事,说我文笔很流畅。他先跟我讲了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接着说我把他写得太好了。我回办公室后立刻修改文章,又润色加工一番,再次拿给殷馆长看。殷馆长说我改得不错,还说我写稿速度挺快的,只几天就写出来这一大篇文章,又夸我会写文章。在我印象里,好像第一次听到殷馆长夸人,不禁有些飘飘然,也让我信心倍增。
28日(周六)上午,我又去文印店把文章重新打印一份,30日中午,我给《人物》编辑部发去了传真。稿子发走后,我便天天期盼着孙积农编辑给我的回复。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国家准备国庆节前后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经过选拔,我将代表黄河博物馆参加水利部水利展区的展出工作,9月13日就要出发去北京参加培训。去北京前,我接到了孙积农编辑的电话,说稿子可以采用,但还需要修改,并让我提供一些殷馆长拍的照片。接到电话,我很兴奋,告诉孙编辑,我马上要到北京参展,前后要在北京待四五十天,其间我可以抽时间到《人物》编辑部去,一是送照片,二是想当面得到孙编辑的指教。
到北京后,每天忙得连轴转。等到稍微有了些空闲,我和孙编辑约好时间便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民出版社。在人民出版社《人物》编辑部,我见到了孙积农编辑,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她告诉我,写人物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不要写大话,要写事,要通过写事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她肯定了我文中有些段落写得还是很出彩的,让我删去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描述,并给了我很多鼓励。听孙编辑一席话真是让我有一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让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受益匪浅。
从北京回来后已是10月底,我按照孙编辑的指导意见又对文章做了修改,直到符合《人物》杂志的刊发要求。2000年新世纪伊始,《沿着母亲河上下——记黄河博物馆馆长、黄河摄影家殷鹤仙》一文终于刊发在当年第3期《人物》杂志上,这给了我莫大的鞭策与鼓励,更加坚定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自此,我初心不改,笔耕不辍,2002年3月如愿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2002年8月出版了第一部专著《黄河博览》;2002年10月走进河南省文学院,成为文学院首届作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