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骑行黄河下游(上)

【字体:      】     打印      2024-05-09 09:50      来源: 黄河网  

芳菲四月,春深天暖,大自然生机盎然,一趟黄河下游骑行为今年的春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6天时间,600千米,从郑州花园口开始,到东营胜利大桥结束,夜宿兰考、鄄城、梁山、济南、东营,骑行线路几乎覆盖了南岸大堤的全部和北岸的东阿与齐河堤段,以较为详尽的方式了解黄河下游的河流地貌、大堤面貌、工程概况、滩区情况、生态变化等,不仅挑战了自己,也实现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骑行黄河下游!

骑行第一天,郑州花园口至开封黄河大桥,约100千米,我兴致勃勃,但心里无底,毕竟是第一次长途骑行,不知能否完成目标。好在当日微风,天气晴好,很适合骑行,行程顺利,下午17时多,我们就到了开封黄河大桥,收车进城,入住酒店。真可谓:季春四月好出行,跨上单车且向东。一路和风一路景,英姿飒爽过开封。

花园口到开封黄河大桥是这次骑程中最美的一段,堤顶道路平坦,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与大堤平行的生态廊道充满生机,廊道内新修的自行车道顺大堤蜿蜒至兰考。这一段也是最热闹的一段,花园口、马渡、黑岗口、柳园口等景点有众多的旅游休闲人员,大堤两侧的绿荫下和坝头上随处可见野营的小帐篷,多数是以家庭为单元,人们聚集一起享受温暖的阳光和田野的气息。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亲子方式,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自然也没有浪费这份惬意,中午在中牟县狼城岗附近的大堤边支起小桌,补给能量。

上午,我们在马渡遇到了一拨骑行老人,他们从宁夏石嘴山出发,计划骑行到杭州。和他们聊了几句,得知他们已骑行过京杭大运河一线,这次是要踏寻隋唐大运河遗迹,真是令人羡慕、令人敬佩。

骑行第二天,从兰考东坝头至鄄城苏泗庄,行程近100千米。东坝头在黄河下游很有名气,原因有二: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决口改道就发生在这里;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曾到过这里。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弃南流700余年的故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东坝头由决口改道处抢修的坝头形成,与之对应的是河对岸的西坝头。东坝头以上为明清故道,河流走向基本由西向东;东坝头以下为1855年以后形成的新河,走向基本由西南向东北。由于走向的变化,东坝头以下纬度由低渐高,产生气温差异,东坝头以下春天花开略迟、冬天降温稍早,而黄河下游的凌汛也由此产生。冬天结冰从高纬度开始,河冰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开春融冰从低纬度开始向下游发展,融冰开河形成凌汛,而冰塞、冰坝则有可能造成凌灾。由于凌汛难防,古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5年邻近河口河段的利津王庄和利津五庄先后发生过两次凌汛决口,造成一定的灾情。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凌汛基本可控,凌灾已经消除。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考察便来到黄河,从济南到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先后视察了东坝头、柳园口、邙山和人民胜利渠,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人民治黄从此拉开了除害兴利的大幕。今日的东坝头,建有“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铭记着当年伟人对黄河的敬畏和对人民治黄的嘱托。如今,东坝头已不仅仅是一个记载历史的河防工程,它还承载着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陈旧的铁轨、简朴的“黄河车站”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伫立坝头,我思绪万千,心中默默念出:“凝望坝头弗敢忘,伟人此处寄深情。安澜曾是千年愿,党立初心咱笃行。”

出兰考进入山东黄河南岸的上界——东明县,泡桐树正开花,微风起处可闻到阵阵花香,虽非名花,但勾起的儿时记忆却很珍贵,浮现在眼前的是儿时村子里那一抱粗的泡桐树和满树的紫色喇叭花,还有拉大锯解板做家具的场景。泡桐在兰考很有名,焦裕禄当年在兰考治沙时曾带领群众广植泡桐。如今,利用泡桐制作乐器、家具已成为兰考人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东明紧邻兰考,泡桐树多很自然。

东明黄河大堤的堤顶道路正在扩宽,路面不好,一侧的行道树也残缺不全,骑起来不那么惬意。中午,我们在东明霍寨管理段附近野餐,有烧鸡、黄瓜、馒头、啤酒等,伙食比昨天好。

下午,进入菏泽牡丹区和鄄城管辖的堤段,路况变好,对骑行疲劳是一种缓解。原计划骑行110千米,因苏泗庄管理段有个“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我们提前结束行程,留时间参观展厅。

1946年2月22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山东鄄城成立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开启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两个多月后,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址也从鄄城搬到了济南。旧址展厅不仅展现了那段历史,也全面介绍了人民治黄成就,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晚上住鄄城,也是第一次住鄄城,2020年汛前调水调沙期间曾路过,当时已是下午15时,我们还没吃午饭,在鄄城的大街上买了两个驴肉火烧吃,感觉特别香,其他印象已不深。这次,看到的鄄城市容还不错,高楼林立,铺得蛮大。

第三天,我们从鄄城营坊管理段开始骑行,到梁山东平湖结束,全程约100千米。出发前,我们先参观建在营坊坝头上的黄河文化法治广场,广场以“黄河画鄄,法润九州”为主题,分为“从法如流”“以宪为纲”“法溶与水”“水育华夏”4个板块,系统介绍了法律的溯源和演变,历史上的著名法治人物和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与水利、黄河有关的重要法律,颇具特色,我们受到了一次普法教育。

上午,风力四级,我们顶风逆行,骑得很累,骑行约50千米,平均时速不足每小时15千米;中午,在孙口水文站附近野餐,食物有鸡蛋、压缩饼干、风干牛肉、袋装带鱼等,还有水果。

午饭后,我们继续前行,风力有所减小,骑行速度上去了一些。进入山东黄河后,浮桥增多,过往的卡车带起一路灰尘,有点影响心情。上午逆风而行消耗了不少体力,膝盖和腿都有感觉,3天疲劳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但我们还是坚持骑了40多千米,看了东平湖石洼分洪闸,约18时到达东平湖金山坝。

东平湖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它北与黄河连通,西邻京杭大运河,东接发源于沂蒙山区的大汶河,曾是漕运的重要枢纽。从大野泽演变到东平湖,这片水域始终与环境变迁、黄河改道密切相关。

1950年,东平湖被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1951年,根据设防标准、蓄洪任务等,堵复了连通黄河的临黄堤,全面修复了运河东堤、西堤,东平湖已具备分滞洪功能。1953年、1954年、1957年、1958年,黄河发生较大洪水、大洪水,东平湖自然滞洪区发挥了分滞洪作用。1963年以后,增建了进出湖分洪闸和退水闸,并在库区修建了二级湖堤,把滞洪区分为新老两个湖区。1982年,黄河花园口发生洪峰流量为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为确保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及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启用东平湖老湖区进行分洪,控制艾山水文站流量未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目前,东平湖分滞黄河水的运用概率为30年一遇,而对汶河水的防御能力不足5年一遇,主要问题出在金山坝(设防标准低)。

东平湖是蓄泄黄河洪水和汶河洪水的关键工程,但存在的遗留问题较多,运用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建设和优化。

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东平湖又多了一个功能——调节进入湖区的长江水,然后通过济平干渠或穿黄隧洞送往胶东或鲁北。

到梁山县城已是晚19时,我们住梁山水浒大酒店,之前在梁山住过,感觉环境还可以。

骑行第四天,从位山引黄闸到齐河北店子,约100千米。

前3天我们都是沿黄河南岸大堤骑,今天到了北岸。南岸黄河大堤到东平湖后被山丘阻断,堤防被连绵的山丘所代替。前行至平阴县后,山丘远离黄河,黄河与山丘之间是广袤的长平滩区,滩区修有生产堤和保护平阴、长清城区的防护堤。为避免沿国道骑行的安全隐患,我们决定由位山过黄河,到北岸骑行。

位山引黄闸位于山东省东阿县关山乡位山村,1958年始建,1983年改建,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6万公顷,覆盖聊城8个县(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

位山闸下游紧邻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的出口,隧洞连接东平湖与位山输水干渠,可把长江水送到鲁北,甚至送达河北、天津。所以,位山在黄河下游算是一个知名的地方,其上游约10千米处的陶城铺便是河南与山东在黄河左岸的分界点,同时也是黄河下游河型的分界线。陶城铺以上河道宽浅散乱,属游荡型河道,其下河道变得相对窄深归顺,受控于两岸工程,呈弯曲状。

前3天我们均在宽浅河段骑行,两岸大堤相距甚远,最宽处可达20千米,大河忽而显、忽而匿。大堤之间的滩区有20余万公顷土地,居住着近200万人,既是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水矛盾历来突出,是当代黄河保护治理的一大难题。

上午9时30分,我们从位山开始骑行,途经东阿鱼山梵呗寺、艾山水文站等地,至齐河北店子结束。这一段骑行环境很好,车少、人少,路面平,绿化得好。由于滩地较少,时不时能看到河面和紧邻河水的险工,对岸也常在视线之内。

途经梵呗寺时我们停留了一会儿。梵呗寺位于东阿县鱼山,始建于曹魏时期,扩建于唐,兴于明隆庆年间,前身为曹植的鱼山梵呗亭。“梵”是清净的意思,“呗”意为赞颂或歌咏,梵呗寺顾名思义为清净颂咏之修炼场所。据说,这里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梵呗”的发祥地,因此梵呗寺也被誉为“梵呗祖庭”。而汉传梵呗的始兴与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有关,曹植又被尊为“梵呗始祖”。1951年,曹植墓在鱼山西麓被发现;1996年,曹植墓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两次路过这里,都没有进去参观。

离开梵呗寺我们前往艾山,途经鱼山险工、南坡险工、旧城险工等地,鱼山险工的对岸是姜沟工程,而姜沟工程的上首与东平湖的泄洪道紧邻。这些险工紧邻大河,对洪水有很强的控导作用。鱼山与对岸的死儿山对峙,形成卡口。应该说,黄河下游从这里开始才真正变窄。

从鱼山继续前行约13千米,便是艾山水文站。这一段环境很好,大堤外有一些休闲场所,来往的车辆渐多。艾山水文站是黄河进入山东后两岸都在山东境内的第一个水文站(孙口水文站左岸在河南境内,右岸在山东境内),艾山以下的黄河洪水防御标准以艾山断面的流量为准,按11000立方米每秒设防,其中10000立方米每秒为设防黄河来水,1000立方米每秒为设防大汶河来水。其上还有两个控制断面,一个是花园口,设防流量为22000立方米每秒;另一个是孙口,按10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超出部分向东平湖分洪。这几个水文站都是很重要的控制站。

艾山水文站建于1950年4月,所处位置是黄河下游的真正卡口,最窄处只有275米。汛期卡口处“水深溜急”,湍急的黄河水被挤在狭窄的卡口处咆哮、怒吼,如千军万马奔腾向前。

骑行至艾山,基本完成了上午的一半行程,打卡休息,我们在水文站的大门外支起小桌,喝杯茶,吃点水果。4年前,我曾到这个站检查防汛工作,站长或许还认得我。今天属私人行动,不便打扰,也就没有进去。

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行,在潘庄险工坝头野餐。午餐比较简单,我们在附近的村子里买了咸鸭蛋、杠子馍、烧饼、方便面、老干妈酱和啤酒,还有早上带的鸡蛋。尽管如此,我们吃得还是很香,毕竟一上午消耗了不少能量。在这种环境下,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那种不同往常的生活,愉悦心情。

下午主要是赶路。这段堤防管理得很不错,河防工程一个接一个,跨河大桥、过河浮桥密集,能感受到当地的经济活力和接近大城市的喧嚣。大约18时,我们到达济南。


作者: 李文学    责编: 胡霞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