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渡——铁谢渡口

铁谢渡口,因地处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而得名,是历史悠久的黄河古渡口。
铁谢渡口的历史烟云
最早的铁谢渡口,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今铁谢村境内最早名曰践土,又名冶坂。践土又称古践土,因践土之盟而得名。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举行会盟。鲁僖公28年(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等国,晋国被推为盟主,周天子派出代表参加,代表周王室对晋国的霸主地位给予肯定。
《河南府续志》:“冶坂津在河阳故城西,或云古践土,去洛城四十二里,今之铁谢渡是也。”依此,铁谢渡口即古践土,得名于春秋时期。
《魏书·帝纪》(卷三):“北魏泰常八年乙丑,济河而北,西之河内,造浮桥于冶坂津。”
《北史》(卷二十三)记载:“明元南幸盟津,谓栗磾曰:‘河可桥乎?’栗磾曰:‘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大船,构桥于野坂。”“野坂”即为“冶坂”,这是史籍中关于在铁谢渡口建桥的最早历史记载。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魏主至盟津,于栗磾造浮桥于冶坂津。”
郭缘生在《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也。”
《水经注》云:“河阳县故城在冶坂西北。”
《魏土地记》云:“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盟读曰孟。”以上引文说明,最晚在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前后,今铁谢渡口附近称冶坂或野坂。后因汉光武帝刘秀陵墓在此,也被称为汉祖渡。
明代中叶,由于孟津东部的几个渡口河沙淤积,渡口移往孟津县西部,铁谢渡口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铁谢村在明代升格为铁谢镇。
清嘉庆版《孟津县志》记载:“孟津渡,在旧县东北,即小平津也。原设官船十四只。今移渡口于县西十里铁谢镇,额设官船三只,协济民船八只。”明代,铁谢渡口名孟津渡,渡口常有官船和民船,供黄河两岸人民摆渡使用,铁谢渡口因此又名孟津渡。
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今铁谢村一度名为铁卸。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料》第23辑刘厚泽文《捻军资料零拾》一文中称铁谢为铁卸。
“中华民国”时期,因为官船被毁,铁谢古渡改为民用渡口。那时,铁谢渡口附近有商户几十家,时称“金铁谢”。
1977年1月,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抗日战争期间,为抵抗日寇南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黄河岸边建造碉堡群。今铁谢渡口仍有碉堡遗存,孟津县人民政府已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由于这里有军队驻扎,古渡再次繁荣起来,号称“四省交通要道”。
昔日渡口码头
1940年5月,朱德元帅自孟津过黄河,取道孟津到洛阳,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商谈抗日事宜,途经白鹤镇铁谢渡口作《出太行》诗:“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铁谢渡口的繁华商业
明清时期,铁谢镇的商贸以粮食、铁货、食盐、煤炭为大宗,其中粮食的贸易额最大。山西的小麦、食盐、铁货,陕西的棉花、河南的煤炭等,源源不断地被运到铁谢镇。黄豆、黑豆、豌豆、芝麻等杂粮,在铁谢镇进行交易。陇海铁路刚修到白马寺时,大批洋货由火车东运而来,再经铁谢镇向上游地区输送。
铁谢渡口有名的粮行有义和协、义太昌、义盛和、天德隆、义丰太、天德合、祥兴太、祥兴隆、协聚隆等。
图中箭头处为昔日的铁谢渡口
来自各地的小麦、棉花、铁货等,到达铁谢渡口后装船运到下游销售。铁货有铁笼、铁锅、板铁、条铁、铁钉等,经营此业的商号有仁和长、祥兴长、德和源等。
当时,官方在铁谢设有官盐局,实行食盐专卖。官盐局派人从山西采购池盐装船运到铁谢,商人经官盐局批准方可开设盐号,经营批、零业务。盐号有德聚、公益长、豫福合等。
铁谢镇经营煤炭者占地较多,经营地点设在村西滨河一带,煤船均在这一带靠岸卸货。经营煤炭的商号还兼营其他货物,如缸、碗等。这些货物露天堆放,颇占地面。当时,各家生意都十分兴隆。炭场有天德成、祥兴永、醴泉长等。
南方的运粮车,回程时不是装铁货便是装食盐,绝无空车回去的。
在四大行业带动下,铁谢镇的商业颇为发达。货物充裕的商号有义福源、德源永、德生隆等。当时,孟津县商会就设在铁谢,足见铁谢的繁荣景象。
“中华民国”时期,铁谢镇商业大户谢兰轩有几十家分号。大户杨天益也有多处分号,拥有炭场、铁货店,生意兴隆。
铁谢镇的中药店义和堂、正合堂,具有百年以上历史,药材齐全,遵古炮制,品质优良。堂内以优厚待遇聘请医术高明的医师坐堂,为人免费看病、开处方。
新中国成立后,铁谢渡口仍然发挥着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是人员和物资过河的重要渡口。1977年1月,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位于铁谢村东,成为沟通黄河南北的主要交通道路。至此,铁谢渡口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由孟津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