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河畔观春早

【字体:      】     打印      2024-03-28 15:20      来源: 黄河报  

刚刚过去的冬天下雪多。今年春节和元宵节,直到3月上旬,气温比往年低,但郑州龙年过年分外热闹,人们笑逐颜开。

或许到处耍社火、办灯展,火树银花不夜天,大动静此起彼伏,排山倒海,惊了天地使草木早醒。虽然天冷多冻,但是大河两岸麦子返青早,梅花也开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上午,我们到黄河花园口临水观景,天又开始下雪,位于游览区金堤路旁边的黄河梅园,一众人迎着飞雪干活急匆匆。

他们在一大片平整过的土地上来回铺展黑色网布,车从现场经过,隔着车窗闹不明白,我们猜——是为菜苗与花圃遮掩防冻的,还是在打场地准备挖塘藕,还是……到底不清楚。走过了,不甘心,于是果断停了车,凑近看详细。原来,梅花节即将开幕,主办单位调集人马,抓紧修整、扩建停车场。哎!我想到哪儿去了?之前也吃过走马观花而出错的亏,那年“五一”前,在鄂东李时珍的家乡,遇见有人穿着塑胶衣裤在水塘里弯腰劳作,扯着一格又一格的白色浮球,我说是养殖珍珠。到李时珍纪念园参观,再问当地人,才知道是渔家下水摸藕带的。藕带就是塘藕,又叫莲菜的嫩芽,是和莼菜与芦笋一样珍贵的春菜,类似“水八仙”。

这不,受连年气候变暖的影响,现在黄河两岸南方树种逐渐增多,梅花开得好,红梅、腊梅双梅辉映,但眼前这个将近0.33平方千米的黄河梅园,要在黄河滩里露天举办梅花节,郑州还是第一次。政府对民营企业家很支持,多方协助其办花展。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博会将以“大河花正开,幸福满天下”为主题,在郑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间盛大举办,这是它的预演和彩排吧!

春更暖,追逐春天的脚步不停!3月2日上午,我们又去与黄河花园口一衣带水的中牟农业科技园访友。两年多不见,大运河遗址保护面目一新,一座座新的石桥与石砌堤岸使古老的运粮河大变样,眼前田野田园、鱼塘果园好风光。河的北面就是雁鸣湖镇,之前绕很远才能过去,刻下过桥方便了,我们就顺路过桥去看麦地。土地已经很松软了,一脚一个虚坑,走过留下脚印一串。远远的,望见农家拉耧在麦地耩化肥,农用三轮载着化肥停在地头。化肥已经不用碳酸氢铵,尿素似乎也不多,用的是复合肥,雪霰似的小白粒。人工或机器把复合肥撒匀,然后放水浇灌,催小麦返青。这厢,老两口用长柄铲子除草——果园边上的油菜地,一冬霜雪浸染,菜苗冻僵又软化了,似一层破棉絮。老汉说,早点用铲子除草分行,眉眼清楚了,有利于油菜生长。

问清楚我们来意是专为看他们干活,怎么干农活的,老两口红润的脸上泛起微笑,颇自豪。这一刻,农历还未出正月,由西向东,横贯田野的引黄灌渠,还没有开闸放浇麦水,农家在为浇麦做准备,早早开始了春耕。“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此地依然如元稹的《惊蛰二月节》形容的一样:“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农业千古事,农具变迁和变化很有意思。尽管播种与收获实现了机械化,但日常的田间管理,人工少不了,山区和平原农具不尽相同。去年的二月二,在老家南太行,艾曲村的火神庙演社火才结束,农家往梯田里上肥撒农家肥,用漏锄锄麦苗。山地多用漏锄和镢头,郑州郊区,中牟和开封人,他们的农具以铲子和铁锹为多。挑水一样了,都用塑料水桶。播种耩地的耧车,不再用木材制造。从元宵节到二月二,农村赶会唱戏、卖吃食、卖树苗、卖农具,至今还有现场打铁让人看的,过去收麦打场用的木桑叉,现在变成了铁叉。耧车不是用木材,而是铁板焊接而成。除草的推车,安装了自行车废弃的轮子。

“畅园”位于中牟农业科技园内,以大棚花卉、果木生产和养殖为特色。主人早早在挖坑种树,银杏、枣树、石榴树、杏树、葡萄,也是机器挖坑,但是土壤调和很细致,很讲究,用草木灰来拌新土,代替农药杀虫。园主吴老师是巾帼豪杰,快80岁了还雄心不减。她对我说:“此地由盐碱地改造而来,好不容易才有出产。种树不仅用草木灰,还加了复合肥,还用磷肥和硫酸亚铁。”这都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春天的脚步急匆匆,人们迎春劳作也急。这就是大地与百姓的本色。


作者: 何 频    责编: 胡霞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