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 建在窑洞上的古城

我见过河南陕县的地坑院窑洞,也见过山西垣曲的靠崖式窑洞,但是当我看到米脂古城的窑洞时,仍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是一片被岁月淘洗带有历史质感的独特建筑,不管是从上往下看,还是从下往上看,都是一片密密匝匝的灰色,如单翅欲飞的凤凰,又如幕墙从黄土高原上倾斜而下,气势非凡。
米脂古称银州,北周时设置,后因“其地有米,汁淅如脂”而更名。不管是叫银州,还是称米脂,都可见其是一块宝地。背靠盘龙山、翔凤山,南靠文屏山,左带流金河,右襟饮马河,面临无定河。米脂不仅盛产养人的小米,还出美女和英雄。农民英雄李自成便诞生于此。
作为米脂的地标建筑,四合院式窑洞不仅是陕北窑洞的代表,还是中国本原文化和黄土文化的深层体现。纵观古城,依盘龙山呈阶梯式分布,以下城十字街为中心,由东、西、北大街撑起骨架,周长2500米,东、南、北各有一门。对于这种建设布局,民谣曰:“远照米脂一座城,近照米脂无西门。盘龙山上栽旗杆,西角楼压着九条龙。老鼠刨、狐子拱,出了个闯王李自成。”其实没建西门,是因为米脂三面临水,西面的流金河最易泛滥,为了防御洪水,人们在西面城墙上建了一座观看水势的四角亭。
北门巍峨耸立。门额石匾上镌刻有“柔远”二字,錾刻条石包裹的城墙威严庄重、雄奇古朴。硬山式城楼古色古香,给人以沧桑感。穿过城门,就到了古城的北街。一条砖石铺就的街道,如一条扁担,挑起了古城东西。
虽经千年风雨,但古城保存完好。入内,仿佛迈入窑洞民居博物馆。米脂古城由五六十个四合院式窑洞构成,有土窑、石窑、砖窑、砖石混合窑等。上城为靠山窑,下城为独立窑。窑洞建设始自元代。
行走古城,就如徜徉在历史画卷中。映入眼帘的全是窑洞,东一套、西一院,左一处、右一宅,南一层、北一片……北大街两侧以住宅为主,东大街两侧店铺林立,窑洞院落夹杂其中,弥漫着市井气息。三大街两侧分布着无数条巷道,呈不规则网状,将古城贯通起来。每一条街巷都用石板和碎石铺就。这些窑洞院落均就地取材,因势而筑,参差错落,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规模,衍生出一座城市。从偶然到必然,从必然到自然,看似杂乱无章,却奇异地形成中国唯一的窑洞古城。
看着那些斑驳的建筑,我仿佛嗅到了历史的气味。主营日杂百货的复兴昌阁楼式走马廊建筑,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日军飞机轰炸,今日虽已废弃,但窑洞于无声中述说着昔日辉煌。曾经主营土布杂货的复盛昌,为歇山顶二层阁楼式建筑,虽然台阶杂乱、人去楼空,但精致的门窗雕刻、展翅欲飞的歇山屋顶,仍让人看出当年主家的财大气粗。两层阁楼式的万泰昌,虽然经营的内容变了,但仍让人不敢小觑……这些商铺,为古城保留了一张张文化名片。
古城里最耐看的还是那些四合院式窑洞院落。它代表着米脂厚重的文化,体现着米脂人的精气神。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高士林故居,院落由正窑、厢房、南窑、大门、书院等组成,为独具陕北特色的五明暗二六厢窑二进式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为1408平方米。
米脂人看似粗犷,实则内秀,这在高士林家窑洞院落结构设计上完美体现出来。纵观整个院落,庭院开阔,青砖铺地。后院正厅五间,坐北向南,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五脊六兽,砖砌钱币纹正脊,筒瓦覆顶,勾头滴水,雕花雀替,镂空方格槛窗,砖砌槛墙,明间四扇六抹隔扇门。前院东西厢房,硬山顶,板瓦覆顶。大门设计精巧,工艺精湛,饰“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图案。院墙用石块砌筑,四围包合。在房屋组合上,明五指窑洞大院正面为高大考究、华丽向阳的五孔砖石窑洞,是窑洞主体,属于家族辈分最高者居所,数目五喻意为五子登科。暗二是正窑的补充和辅助,较正窑矮小。六厢窑分排两厢,为子女所居,取意六六大顺。细看砖瓦上的雕刻、门窗上的彩绘、屋脊上的装饰,都极具匠心。生硬的石头、冰冷的砖瓦被匠人凿刻成艺术品,灰头灰脸的窑洞顿时变得生动活泼、光彩照人。
还有单排式、夹角式、三合式院落。这些院落门前有制作考究的石狮,饰有韵味十足的砖雕石雕木雕,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尽管窑面上坑坑洼洼,窑内斑斑驳驳,但因背靠大山,依然坚固结实。古城西大街高家大院、北街明式祖宅、东街高祖融家大院……均布局巧妙、装饰考究,让人遐想不断。
建筑被喻为凝固的音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米脂窑洞以院落为单元,以黄土为载体,随山就势,成排连线,给人以雄浑、壮美的感受。在苍凉的背景中,这种建筑化刻板为神奇,既体现了中华儿女含蓄内向、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又表达了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古城里的日子似乎很慢,古城里的人从容不迫地生活着。他们在窑洞里烹饪一日三餐,也在进出中迎送一个个生命。在相互守望的岁月里,他们经营着各自的人生。
清风缓缓吹拂,我的思绪神游四野,直抵古城的深处,与这里的草木与建筑融为一体。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