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毓秀人自杰——评逯玉克历史文化散文集《月明三川》

仿佛一位充满忧患的学人深情凝视着河洛山川,激扬澎湃的文字从胸中倾泻而出,既充斥着金戈铁马之声,又不乏柔情呢喃。
这是《月明三川》给我的印象。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反思历史与文化,文章呈现多个维度,如复调织体,斑斓多姿,启人深思。
作者是古都洛阳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河洛文化浸透了他的身心,英雄和圣贤辈出的中原大地孕育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目光。文章的严谨、扎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积累,而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悖论式的诘问,更是展示了作者的现代思维。
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须以扎实、准确的史实为前提,薄弱、贫乏的材料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在《月明三川》中,无论是描写山川城阙、风俗民情,还是讲述人物故事,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萋萋苌弘墓》一文,作者笔意恣肆,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从历史的深处凸现出来,生动鲜活;而《永宁寺》的细致描写则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善于引经据典却无堆砌之嫌,内容厚重,取材精当,文笔摇曳多姿,给人一种花团锦簇的美感。
开阔的视野、恢宏的气势,是作者创作历史文化散文的一大特点。这种文风让我想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著作中那种高屋建瓴的感觉,也让我想到先秦纵横家和西汉贾谊文章中那种久违的神韵。《千秋魏碑》中,描述的历史画卷壮观、瑰丽,《无处吊田横》里,英雄的豪情和悲壮摄人心魄、催人泪下。
理性与激情的交织使作者的文字张力十足、元气充沛,极具阳刚之美和冲击力。《一笔狂草舞春秋》是这样描写黄河的:“黄河是一幅不羁的狂草。黄河之水天上来。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起笔,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入海处收笔,黄河,以泥沙为墨,以大地作纸,在青海龙羊峡、宁夏青铜峡、晋陕峡谷的壶口瀑布、三门峡的中流砥柱间,恣肆遒劲,势若奔雷,以吞天沃日的霸气和摧枯拉朽的蛮横,写就一幅惊蛇入草、寒藤挂松的狂草。”多么气势磅礴,多么诗情画意,显示了作者不羁的才情和千钧的笔力。而行文的大气伴随着细腻的情感,有时甚至充满了缠绵悱恻,令人心旌摇荡不胜唏嘘。
三川者,黄河、洛河、伊河之谓也,这里是华夏民族最初的舞台,曾上演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大戏。如果生在八百里秦川,作者笔下定然是汉家陵阙、盛唐气象、渭水秋风。但他生在洛阳,于是三川、北邙、洛邑、夏商故都、汉魏故城,这些河洛文化的象征和符号,纷纷齐聚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篇篇古意苍苍、精彩纷呈的历史文化散文。
打开《月明三川》,逡巡于《西亳古韵》《千古三川》《三川读河》《洛都古邑》《屐痕几处》之间,随着作者的思绪,你会回到遥远的过去,在驾鹤升仙的缑山,在采薇而食的首阳,在一画开天、河图洛书的传说里,在永宁寺塔、明堂天堂的遗址中,邂逅那些已然远逝却不曾磨灭的千古往事。三川,是地域,是空间;月明,是亘古,是时间。那里的一切仿佛都与作者血脉相连,那些相关的历史和传说也似乎融入了他的魂魄。
让笔者击节叹赏的,还有逯玉克先生那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他的文章集豪放与婉约集于一体,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谈到洛阳老城时,作者描绘如下。
“顺着铺地的青石路,我们来到老城的十字大街,两边老宅大门挑着的喜庆灯笼和红底黄字杏黄边的幌子,渲染成冬日的一抹暖色。
进了几家老宅,墙壁大多风化,有的已经开裂,镂空雕花的门窗漆色已旧,斑驳处露出木纹,房梁上落满灰尘和烟火色,房顶上瓦松瑟瑟,坍塌废弃的破房蛛网遍布,院落幽寂,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恍如隔世。
老宅里多有槐树、枸树、皂角树、花椒树等,年深岁久,这些年轮里记载着世间风云的老树仿佛修禅悟道的高僧深邃地静默着。也有一些枯草样的藤蔓,在黑瓦灰墙的院落间攀爬附着,卷枯萎缩的叶子间,水落石出地裸露着吊挂的橙红色瓜蒌。”
作者语言含蓄蕴藉、醇厚自然,营造出一幅静美的画卷,极有意境。像这样灵动优雅的文字比比皆是。
高明远识是历史文化散文的灵魂。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并没有遮蔽作者作为现代人的理性和批评意识。立足于现代视角,批判性审视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使得这本历史文化散文除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