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访禅——拜谒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在河南洛阳偃师缑氏。
缑氏,是一个人的姓氏,也是一处古邑。
春秋时,周灵王的皇后姓缑,她出生的地方,便以其姓氏命名。
缑氏在洛阳最东部,地处嵩山向伊洛河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眺伊阙,东望虎牢,南控轘辕,“困阳城、趋东都之必扼”。
“野水苍烟起,平林夕鸟还。嵩岚久不见,寒碧更孱颜。”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古缑氏。“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这是宋之问途经缑氏时的感慨。
千年古邑,缑氏出过多个名人,如西汉的理财专家桑弘羊,捐出家财之半资助讨伐匈奴的卜式,唐代喋血街头的诗人宰相武元衡,出使印度“一人灭一国”的传奇英雄王玄策……最为妇孺皆知的,当属《西游记》里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了。
“唐僧”,实有其人。
嵩山北麓,马涧河与刘河蜿蜒而北,使得这片土地沟壑纵横,草木森森。一条沟壑斗折蛇行蜿蜒北去,穿越缑氏的那段,叫凤凰谷。谷东,一个陈姓聚族而居的小村,曰陈河。
陈河是一座普通的村庄,登高而望,小村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民居或安卧在起伏的丘陵,或隐身于草木葳蕤、曲径通幽的深沟浅壑。村西,清清的造纸河(蔡伦在流经缑氏的马涧河造纸,故名)不忍打扰这里的安谧,悄无声息绕村而过,绘就一幅“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的山水画,让人悠然想起“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唐诗,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宋词。
村西凤凰谷,绿树掩映着一处幽静的院落,大门上方有季羡林题写的“玄奘故居”的牌匾。树丛间隐现的飞檐、微风中鸟鸣般的风铃、远近袅娜的晨雾,幻化成一首空灵深邃的禅诗:“十八岭,被野猫似的春雾,遮蔽了十七。余下的是,藏着两只芒鞋的空山。”
玄奘故里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农历三月初九,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起名陈祎,这便是后来名高千古的“三藏法师”。
暮春时节,故居的古木老藤间,深藏着“禅房花木深”的禅意。庭院西侧,一棵皂角树和一棵槐树贴在一起,缠绕而生,让人称奇。据说,原先只有一棵皂角树,玄奘大师圆寂后,树顶被雷击中,树干日渐腐蚀,成为空洞。后来,树根发出新枝,居然长出一株形似凤凰的槐树,乡人奇之,名曰皂抱凤凰槐。
玄奘诞生地
再看皂角树,有一枝很奇特,横着往东伸。那枝粗大且伸得很远,人们担心它会坠下来,故用粗铁丝将其牵引,固定于树干上。相传,皂角树乃大师亲手所栽,大师西去谓之曰:“吾往西,尔往西长;吾东归,尔往东长。”17 年后,村人见树东长,喜曰:“玄奘回矣。”果不其然。
和皂抱凤凰槐相伴的,是一口开凿于北齐年间的老井。大旱之年,泉水依然清醇甘甜。因当年大师曾在此取水,名曰慧泉。
慧泉
洛阳,天下之中,九朝古都;偃师,京畿之地,人文昌盛。葬在邙山洛浦的名人很多,但生在洛阳并能荣膺“世界文化名人”称号的却只有一个,那便是玄奘,孤峰插云。
13 岁,小陈祎在洛阳净土寺(在今洛阳市伊滨区李楼乡)出家,“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何为“禅”?何为“佛”?简单地说,禅即是思,佛便是悟。27 岁,感于当时佛学经典很多残缺不全或释义不清,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未获太宗批准,遂“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莲花在池塘里,似开非开;佛在莲花上,似笑非笑;我在大殿下,似悟非悟;香火下的路,似有似无……中土到天竺,跋涉两万五千千米,途经 110 个国家。笃学 17 载,论辩曲女城,三藏法师名震佛国。
得道归国,带回佛典 657 部,佛像 7 尊,佛舍利 150 粒。大雁塔下,皓首穷经 19 载,译经 75 部,计1335 卷。编撰《大唐西域记》12 卷。
大师是一个行者,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走出故乡洛阳,走出国都长安,穿越凶险四伏的千里大漠,走进佛国天竺。大师虔诚、坚定、自信、从容地行走着,千秋独步,万里投荒,走向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思潮主要有两种:以儒、道为代表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和佛教等外来文明。玄奘把儒学的“仁”和佛教的“善”糅合统一起来,借助皇权,使佛教在泱泱大国大为盛行,对后世芸芸众生的思想教化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玄奘故里东厢房有一楹联:“半世取经,半世译经,功勋无量称高德;一生研法,一生弘法,桑梓有缘敬大师。”
玄奘,生在陈河,长在缑氏,学在洛阳,但他属于全世界。他的陈河故居,不过是一个孕育了千古圣僧的鸟巢。
弘福寺,玄奘奉敕译经;玉华宫,太宗御赐袈裟;慈恩寺,大师主持修建大雁塔。
朝朝暮暮,花开花谢,长安十九载,大师译经、研佛、讲学,青灯黄卷,兀兀穷年。
公元664年,农历二月初五,夜半,这位始创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派的“法门领袖”,以“吉祥卧”的姿势圆寂玉华寺(陕西铜川市北郊),终年65岁。
高宗悼曰:“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
三藏法师初葬白鹿原,后因多次迁葬,灵骨分散十余处,连日本都有,遗憾的是,千里之外的故乡,别说一指遗骨,连座衣冠冢都不曾有。
洛州(洛阳)缑氏,疼痛千载。
1300 余年的风剥雨蚀,玄奘大师的许多遗迹早已难觅。
好在,在凤凰谷,在陈河村,尚有这处玄奘故里。
大师如一条滔滔万里的长河,而故里,则如涓涓不涸的源头。
所幸,玄奘精神仍在薪火相传。
玄奘故里,退休干部董玉坤先生是一位痴心研究玄奘的专家。69岁那年,他沿着玄奘的足迹,只身西行,亲赴印度,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两年后,他又以71岁的高龄,再赴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寻幽探微,辨伪识真,出版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煌煌巨著——《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
追寻玄奘足迹
两万五千千米行程,五十万文字,数百幅图片,繁茂着皂抱凤凰槐的枝叶,弥漫着玉门关的风沙,袅娜着那烂陀寺的梵音,静谧着大雁塔佛祖的拈花微笑。
《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是凤凰谷里开出的花,是玄奘精神结出的果。
玄奘大师若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经卷,那么这部解疑释惑的《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便是最好的注解。
玄奘大师永远活着,祈福众生;追梦路上,董老先生万水千山,负笈跋涉。
云山几盘,江流几湾,竹杖芒鞋过处,汤汤大河奔流,巍巍昆仑绵延。
本文图片由董玉坤提供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