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穿地”的姜师度

姜师度像 资料图片
姜师度(?—公元723年),今河北省魏县人。他热衷水利,为官一地,治水一方,在黄河两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做出了积极贡献,享有“一心穿地”的美誉。
唐代,经济、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唐初,统治者以隋王朝灭亡为戒,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出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56年),唐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其国土之辽阔,经济之雄厚,科技、文化之发达,不仅远远超过两汉,而且驰名世界。“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四方丰稳,百姓殷富”“人家粮储,皆及数岁”等一系列溢美之词,就是对当时经济、社会繁荣景象的形象描述。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与这两个时期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而发达的农业,又是与唐统治阶级重视开发水利分不开的。
唐代,不仅设有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而且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明确把发展水利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由于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农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据史料统计,唐以前的1600余年中,全国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仅有158处,且大多集中在黄河两岸。唐代近300年间,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多达253处。这些水利工程覆盖全国各地,就时间而言,有十分之七的工程是在天宝年之前兴建的。姜师度,正是这一时期兴修水利的代表人物。在其所建的十余处水利工程中,有不少分布在黄河两岸。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姜师度升任易州刺史、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在其任职的四五年间,兴修了7处水利工程。他结合实际,重新开发利用荒废的古渠;因地制宜,兴修新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既满足了军事和漕运需要,又满足了排涝和农田灌溉需要,实现了多赢。为便于向北部边境运输粮食,姜师度组织人力,对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开凿的平虏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改建,使废弃数百年的古老渠道重获新生。同时,改海上运输为内河漕运,避免了海运的风险。该渠道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姜师度传》中记载:五代时期大量的粮食、物资仍通过此渠运输,保证了边防所需。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在姜师度的主持下,人们又在今河北巨鹿、沧州等地兴建水利工程3处,用以排涝或农田灌溉。
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姜师度出任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刺史。该州城西的太原仓是当时江、淮一带的粮食输往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重要水陆中转站。姜师度在考察太原仓时发现,使用人力将仓中粮食运到黄河岸边装船,既费时,又费力。他细致观察、精心研究,提出了便捷搬运粮食的新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地势,巧妙地设计了一条倾斜地道,并安装上木滑槽直通岸边。该方案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据史称,仅节省工费一项就“数以万计”。此后,姜师度又被调到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主持兴建、整修水利工程3项。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他组织人员在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开凿敷水渠,解决了山洪排泄不畅、危及民众安全的大问题。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他组织人员疏导利俗渠、罗文渠,修筑渭河堤防。这些工程的建成运用,极大地改善了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关中农田水利系统。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年近古稀的姜师度调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担任府尹。府内安邑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东北)有一著名盐池,东西长30千米,南北宽5千米,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食盐供应地和地方的财源之一。但因盐池位于盆地的最低处,很容易被淹,影响产盐。因此,这里很早就建有排水系统和防洪工程。如北魏时的永丰渠、隋时的姚暹渠等。姜师度到任后,恰逢大旱,盐池干涸,盐产量急剧下降。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姜师度组织实施了引水工程,整修了原有防洪系统,设置盐屯,提高了盐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次年,姜师度改任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早在汉代,汉武帝采纳庄熊罴的建议,曾在此开凿了龙首渠,拟引洛水灌溉农田。然而,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并开创了竖井法施工的先河,但仍以失败告终。此后,又有人在此多次兴修工程,均未果。直至姜师度的出现,才改写了历史。姜师度实地考察后,结合地形、地势,规划并兴建了引洛渠道和修堰导黄工程,成功地引来了洛水和黄河之水,大片土地因此成为上等田,通水当年即获丰收。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唐帝都所在。保障京城所需,乃当权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朝廷花费巨额钱财,远距离漕运江淮、山东、河南的税粮。民间素有“用斗钱运斗米”的传言。因此,能够就近解决问题,哪怕稍有改善,也会令封建帝王大悦。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皇帝巡视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当看到广袤的田野上沟渠纵横、庄稼茂盛时,十分兴奋,当即下诏赏赐姜师度丝绸300匹,并提升他为将作大匠(为主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造的官员),令他进京任职。
“喜渠漕”“知相地”“好兴作”“所在必发众穿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这是史书对姜师度的评价。意思是说,他热心水利、谙习水利、为政勤勉,每到一地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封建社会尤其如此。水利兴,农业兴。水利建设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为当地带来长久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姜师度留下了“一心穿地”的美名。
姜师度治水成绩卓著,广受朝野赞誉,但也有非议之声。究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客观上,水利工程建设有其复杂、艰难的特点,建设时既要考虑当前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后果。水利工程与自然关系密切、易受环境影响,建设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姜师度在京城任职时,曾开凿水渠方便城中居民用水,但因未能很好控制水量、均衡调节水资源而失败。玄宗迫于民众、朝臣的非议,不得不罢免其司农卿一职。
主观上,对于水利工程的成败得失,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隋运河的开挖,后人就发出了“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的叹息。元代贾鲁堵口,亦有“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的民谚流传后世。
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及投资巨大等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来完成。在封建王朝,受生产力水平限制,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甚至要举全国之力方可完成。短期看,兴建水利工程,当时的人们要付出辛劳,做出牺牲。即使一些小的工程,役使民力,也难免要纷扰一方。由于投入巨大,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报,有人就斥责姜师度喜做一些奇巧的事情,花费国库资金,劳役百姓。
一时难以得到回报,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也就不为当权者和民众所容。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