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碗底茶生凉

【字体:      】     打印      2023-05-16 17:08      来源: 黄河网  

江南人喝茶也喝得文雅秀气,旧时讲究的大户人家多用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小口小口抿着喝。记得年少时读《红楼梦》,印象颇深的莫过于轻裘脂粉堆里的“仙姑”妙玉,这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官家小姐,对品茶之道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叱之为“饮牛饮骡”。

秋冬之际,小盏饮茶自然风雅无边,可时值盛夏,却让我怀念起北方人大碗喝茶的爽快劲儿。我儿时,曾在北方乡下阿婆家待过一段日子。彼时正值盛夏,阿婆每天中午先烧好一壶开水,然后抓上一撮茶叶,扔在茶壶里,冲泡满满一大壶绿茶。中午时分,阿婆将大饼、锅巴、地瓜之类粗粮点心,一并装在竹篮里。我陪同阿婆提着点心和茶水,一同去给阿公送午饭。到了地头,阿婆从竹篮里取出一个海碗,将茶倒进碗里,阿公大口吃饼、大碗喝茶,既解渴充饥又提神醒脑,满满一碗酽茶,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这般喝法,大概就是妙玉小姐口中的“牛饮”。茶是真正的粗茶,泡茶的器具也长得五大三粗,可阿公却喝出了琼浆玉液的味道。我眼馋不已,在一旁嚷嚷着要喝。阿婆在一旁哄我:“小孩子不能喝老茶的,喝了晚上睡不着。”

后来,我回到南方老家,学校放暑假,闲歇在家,想起古有“富人吃冰,穷人静心”的消暑法。在20世纪90年代,我家虽算不上富庶,但冷饮还是吃得起。颇谙养生之道的老祖母不许我吃冷饮,说冷饮最伤脾胃。可暑热难熬,邻居小友一天几根冰棍,看得我羡慕妒忌恨。于是,我灵机一动,从橱柜取了一个饭碗,打开父亲的茶叶盒,取一撮撒入碗里,先用热水冲泡,凉后,便端起大碗茶,学着乡下阿公的模样,一口接着一口喝,那茶入口清鲜甘洌,其去暑解渴之功效丝毫不输冰淇淋。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因职业缘故,经常走南闯北,见识了天南地北风情各异的大碗茶。

我来到成都,这个号称“泡在茶水里的城市”让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茶都”。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有茶摊,几十张竹椅就围成一个露天茶馆,茶客们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海阔天空闲聊,从柴米油盐到风花雪月,这般饮茶,令人心生亲近。

我做客恩施,那里山高岭峻,深山出好茶,一碗茶水成了土家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我邂逅济南,在这座有“天下名泉七十二”的古城,喝茶成了老济南“开门七件事”之一。我学着《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于趵突泉旁,在爬满藤蔓的走廊下,拣一处茶摊,老式的八仙桌、长条凳摆放整齐,茶博士手持青花瓷大茶壶,忙着为客人倒茶,茶水从茶壶中倾倒而出,茶汤香气扑鼻。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甘甜的泉水泡茶,加入茉莉花,顿时香气四溢。喝一口,甘洌生津,泉水泡茶,消暑实惠,比冰镇饮料养生。旧时的老济南,在大树下,端着大碗茶,听说书、相声、戏曲……

其实,大碗茶早有典故。比如,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有一章“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那位给西门大官人拉皮条的王婆开了个茶肆,兜售的便是大碗茶,另配上松子、核桃仁之类点心。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科考屡屡落榜,心灰意冷的他,便在山东老家蒲家庄村口道旁,支起了布篷,摆上了木桌、木凳、粗瓷海碗。南来北往的旅人在烈日炎炎下长途跋涉,早已口干舌燥,见有茶摊,摸出两个铜板买一碗茶,顺带歇歇脚积点力。为了搜集各地风情和民间奇事,蒲松龄立了一个规矩:行人只要讲个故事或说个奇闻,就能免费喝大碗茶,分文不取。他一坐二十年,搜集了大量风格迥异的鬼怪素材。谁能料到,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煌煌巨著《聊斋志异》竟是用一碗碗粗茶换来的。

如今,空调早已普及,可四季乃天时所定,出汗也是排毒,空调用多了伤阳。我坐在院子里,从罐子里取一撮洞庭碧螺春撒入白瓷碗里,冲入热水,看蜷曲的茶芽在热水里舒展开来,上浮下游,绿意深邃,似乎江南的整个夏天就沉淀在这碗茶水之中了。我趁热咕咚咕咚一碗下肚,初时热汗冒出,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舒张开来,待沉下心来,五脏六腑似乎也沁入了茶滋味,飕飕生出一丝凉意。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申功晶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