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陶渊明的田园

【字体:      】     打印      2023-04-25 16:57      来源: 黄河网  

陶渊明20岁之前,托祖上创立的基业,他仍可抚琴读书,过士族子弟的闲适生活。之后,淝水之战,加之自然灾难,又逢变故,诗人已不能单纯田园闲居。田间劳作的体验,放大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质朴天性。可细想来,哪个书香世家子弟,只爱田地不爱官场,不能,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退隐。

后来五次出仕,他思百转千回,诗鞭辟入里,取舍间终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因贫苦,又因人情世事看得通透,陶渊明才比普通农人更珍爱田地。所以每次辞官,他都要去田地看看。守得一方田,换得内心安。他爱方寸田地,喜欢儿女围坐的简陋小家。每次逃离官场,田地都给了他足够的精神给养。“依依在耦耕”,田地躬耕频繁出现在他的诗文里。可见,田地,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像李白诗里的酒与剑、苏轼文里的月与夜。

他又比任何朝代的文人更爱劳动。战乱时,他讲“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自我感觉不错。可过段时间,他又说“董乐琴书,田园不履”,不甘心踏实做个农人。空余闲暇,饮酒也不能愉悦自我。虽嘴上说向往劳作躬耕,但要靠走仕途过上理想殷实生活。思想的矛盾焦灼,令他苦闷了12年。“草盛豆苗稀”,因耕种经验不足闹的笑话,应是这个时期。

桓玄为刘裕所败,击碎了陶渊明最后的政治梦想。他终于决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去往他的精神家园。放下“仕”的梦想,对于士族子弟来说不易。难怪,苏轼认定“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陶渊明的率真和洒脱,我认为是当时“士”的一种集体共识,不应单属他一人。因为当时“无为自然”的老庄思想,深得魏晋文人喜爱。

人生最后的20年,战乱不息,陶渊明仍能“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面对田地,心安静下来,世事看得便通透。甚至连饮酒,都越饮越清醒。在酒的麻醉下,竟感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大道。

长久饥贫,垂老多病,他不觉如此;独具慧眼,质朴率真,他早知命数。这个单纯的农人,从容自若地走完了一生。某天,田间阡陌小路,众人正吟诵他的诗文。而他,艳阳下,挥舞锄头,努力耕种,正等待回家痛饮儿女温好的浊酒。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孙加俊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