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的奔流大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国人心中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大河两岸不仅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数千年来,国人对于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尤其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以丰富的想象和多情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有关黄河的华彩篇章。
说到描写黄河的古诗句,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读者耳熟能详的诗堪称千古名篇,古人将其作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寥寥20字,却意境高远,内涵深邃。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极目远眺,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的落日与大河。在这里,诗人运用朴实、浅显的语言,把进入视野的万里山河浓缩在画面感极强的10个字中,充分展现了作者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可谓缩万里于咫尺,且咫尺又有万里之势。接着,诗人的笔锋一转,由前两句的写景转换到后两句的抒情。从字面上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说要想看到目力所及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但诗词的深意则是表达了一种登高才能望远、高度决定眼界的哲学境界和观察事物的格局,启发世人凡事都要视野远大,从长计议,而不能只顾眼前,目光短浅。
纵观洋洋洒洒描写黄河的古典诗词,要说写得最有气势的非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莫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句为该诗的开篇,一股挟天风海涛的气势向读者迎面扑来,令人感受到万里大河势不可当的力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奔腾万里汇入大海,上下游之间落差极大,诗中形容河水从天而降,既是文学的夸张,亦是大自然的必然。这首豪放诗把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描摹得无以复加。其实,诗仙李白的文字表现力远超我们的想象。他描写黄河宏大气势的诗不止这一首,在《赠裴十四》和《公无渡河》这两首诗中,“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对黄河不凡气势的夸张描写与《将进酒》开篇的吟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映黄河最具写实风格的当属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一》,其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句把黄河的自然形态特征刻画得准确而到位。自古以来,万里黄河九曲十八弯,在巨大落差形成的重力作用下,汹涌的黄河桀骜不驯,挟带着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波涛滚滚如飓风一般自天涯奔向大海。专家介绍,黄河以泥沙含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年平均高达16亿吨。由此,诗人以“万里沙”来形容黄河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无疑是符合实际且恰如其分的。
诵读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其中最具苍凉感的莫过于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开头即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河远去、荒城一座、峭壁千仞的景象,尤其是“远”和“孤”两字更是强化了边塞萧瑟、苍凉的气氛。古人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写景的前两句实际是为抒发情感的后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羌笛何必幽怨地吹奏那凄凉的“折杨柳”呢?因为那柔和的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来的。这其中的“怨”字堪称诗眼,用得妙不可言,它传递出征夫许多难以言说的复杂思绪和无奈慨叹,强调了征人愁绪满腹时,不必再去吹奏那撩人愁思的杨柳曲了。诗的最后一句则意味无穷,作者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自然现象暗喻:终日享乐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是不会给戍边的将士送去恩泽的。诗人把自然界景色的苍凉与戍边人心中的悲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全诗句句精彩,妙绝千古。
古人对于黄河的描写是多姿多彩的,在众多古诗人的笔下,万里长河有汹涌澎湃的气势,有穷秋旷野的悲凉,但也不乏诗情画意的浪漫。其中,最具抒情意味的无疑应属清代文人罗元琦的《黄河泛舟》:“洪波舣楫泛中流,凫淑鸥汀揽胜游。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苹洲。”诗人以优美轻快的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意境画卷,在这里,大河收敛了它桀骜不驯的性情,表现出了波澜不惊的宁静。小舟停泊岸边,鸥鸭翔集水中,渔舟桨声如歌,宛若进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黄河,一条汹涌澎湃且诗意盎然的大河。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宝库中,描写黄河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有人曾戏言,如果古代也举办中国诗词大会,那么黄河、长江绝对是主战场,涉及黄河、长江的古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老的大河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如今,虽然古人笔下的黄河诗词与我们相隔千年,但蕴含在这条大河之中的文化意义和思想精髓将会时刻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往无前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澎湃激越、华美壮阔的新时代黄河乐章。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