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文宗——记焦作历史廉政人物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焦作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韩愈塑像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文化对于党员干部治家教子、修身处世有重要借鉴意义。
生平坎坷 愈挫愈勇
韩愈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他3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至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夏,关中地区大旱,大批灾民流离乞讨,饿殍遍地,京兆尹李实却瞒报灾情。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作《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灾情之严重,民生之艰难,请求朝廷减免征税。不料韩愈因此遭谗害,降为连州阳山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冒着风雪,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距离长安4000里外的阳山县就职。
这并非他第一次来到遥远的岭南。韩愈父母早亡,幼年随长兄韩会南谪至韶州(今广东韶关)。不久,韩会病逝于任。而阳山比韶州更加偏远,山川险峻、荒凉闭塞、终年炎瘴环绕。因言语不通,韩愈只能“画地为字”与人交流,履行职责。
在阳山令任上,尽管韩愈在诗文中时常流露出归隐山林之念,但并未因个人际遇的失意而消极怠政。他一方面普及耕作技术,劝课农桑,另一方面传播中原文明,移风易俗,使得过去“户不闻诗书”的落后山区,呈现出“入耳有弦歌”的文雅之象。
阳山韩愈亲栽桂树
遭贬潮州 洁身自好
宪宗时韩愈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沉迷佛道的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恭迎佛骨舍利于宫内供养,此举引得王公士庶趋之若鹜,长安崇佛风潮盛极一时,甚至有民众为求功德,不惜“废业破产、烧顶灼臂”。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作《论佛骨表》,列举前朝帝王因佞佛而得祸的教训,痛陈迎佛骨之荒谬,甚至呼吁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读后大怒,险些下令处死韩愈,幸得宰相裴度等大臣说情,乃改判潮州刺史。
当年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衷朽惜残年。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得知鳄鱼成灾、食民牲畜之后,他于四月在“恶溪”渡口举行仪式,以一纸《祭鳄鱼文》,显示了驱逐鳄患的决心和厚生爱民的思想。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潮州官民大为感动,踊跃捐资助学,在当地兴起了读书重教之风。
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孔戣考虑到“州小俸薄”,特别从“送使钱”(接待经费)中,批给韩愈每月五十千的“别给钱”作为生活补贴。韩愈特意献上一篇《潮州谢孔大夫状》婉言谢绝,称身衣口食皆已足用,“积之于室,非廉者所为;受之于官,名且不正”。
韩愈在潮州任职仅8个月,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也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
潮州韩文公祠
踔厉风发 严守规矩
元和十四年十月,韩愈获大赦,移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到任后,他施行仁政,大举赎放奴婢。
韩愈和柳宗元两人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是古文运动当中的同志。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去世,韩愈于次年作《柳子厚墓志铭》,以表彰亡友的人品学问。内中称赞柳宗元:“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由此诞生了“踔厉风发”一词,后演变为“踔厉奋发”。如今,“踔厉奋发”成了热门词语、新时代的最强音。
元和十五年(820年)底,韩愈返回京师任职。在他任京兆尹期间,慑于其敢烧佛骨的声威,首都治安井然,物价稳定,六军整肃。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镇州驻军暴动,以王廷凑为首的乱军公开和朝廷叫板。十月,朝廷派节度使派裴度出面招抚,王庭凑不买账。朝廷派裴度、牛元翼、杜叔良三镇节度使带兵围剿,又屡屡失利,乱军的气焰更加嚣张。
唐穆宗无奈只得安抚,为王庭凑加官晋爵。然而,却无人敢去传旨宣谕。最终还是兵部侍郎韩愈欣然受命,以宣慰史身份,孤身深入镇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一向桀骜不驯的王庭凑接受朝廷的招抚。镇州之乱不战自平,这就苏轼称赞韩愈“勇夺三军之帅”的由来。
韩愈做事从不违规。长庆三年(823年),韩愈再次转任吏部侍郎,正好侄孙韩湘高中进士。韩湘聪慧绝伦,自幼由韩愈抚养成人,曾跟随韩愈一起贬徙潮州,韩愈对其十分长疼爱。当时家人和好友都劝韩愈将韩湘安排在京城供职,以便对当时患病的韩愈予以照顾。但韩愈没有这样做,他说自己身为吏部侍郎,应该以身作则,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强忍分离之痛,按照吏部的有关规定,派韩湘到数千里之外的江西幕府去任职。
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二日,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次年三月二十九日按礼制将韩愈葬于原籍河阳(今孟州市)韩家庄村北岭上。
韩愈墓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回看韩愈的一生,也曾几度迷惘,几度悲凉。官场三十载,不论顺逆高低,韩愈都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所言所行,只求无愧于心。或许,正是这份倔强,才支撑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给世人留下一抹孤寂而隽永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