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别称多样清明节

【字体:      】     打印      2023-04-04 16:24      来源: 黄河网  

清明节源自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特点与人文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又有祭祖节、踏青节、秋千节、植树节等诸多别称。

祭祖节。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清明节纪念祖先形式多样,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扫墓起源于秦,汉代承袭,相沿至唐,后普及于民间。乾隆版《冀州志》载:“家长率子弟妇女祭墓。”清明节前后,即便在外地的人,也要回家扫墓。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既陶冶情操,又促进身心健康。《红楼梦》中贾府十分重视清明活动,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踏青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也称踏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扫墓之后,便在山野游乐一番。清明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唐代每到清明这天,长安妇女纷纷到郊外春游,在草地上摆好座位,将红裙挂在树枝上,作为帷幔。对此,杜甫曾有诗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踏青之风变得更为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画了都城汴梁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之盛况。历经元明清三代,清明踏青习俗一直流传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踏青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秋千节。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以树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人们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秋千。荡秋千,唐代颇为流行。到了北宋,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民间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又有了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曾经倚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除了上述几种别称,清明节还有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柳节等美誉,同时还有放风筝、插柳、斗鸡、蹴鞠等民间习俗。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聂熙恩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