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盈袖草木远——读王艳秋散文集《草木引》

一
阳光,透过双层落地玻璃窗,从遥远的光年深处,洒进向南的凉台上。垂挂到地面的绿萝藤蔓,叶子衔着水珠,一片又一片,层层叠叠,碧绿透亮。我端坐在花草间晒暖,犹如身处散文作家王艳秋营造的小院“深山”,享受草木暗香盈袖的美妙与奇幻。
王艳秋的“草木”,不只是花草树木,也不只是“南方有嘉禾”。王艳秋的草木,是除了身体以外的所有事物。这样想来,事物不俗,王艳秋的“草木”,是健康向上的草木,是自然生态的草木。
读王艳秋的文字,是从茶开始的。行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犹如端坐王艳秋绿植渲染的茶桌旁,一壶“凤峤烟雨”或“云岭凤冠”,彼此没有言语,尽情享受字词浸泡在茶烟里的湿润。有雾蔓延过来。是茶烟袅袅还是花香浮动;是人间烟火还是缭绕云雾。透过古典的文字,仿佛看到着一身蜀锦的王艳秋,乘坐一叶扁舟,划进芦苇点缀的荷塘,在一柄油纸雨伞的移步中,在蜻蜓、青蛙、鱼儿和水鸟的和声里,在“江南可采莲”的吟诵中,身影渐淡,一直到似曾有过,或化作一瓣荷花,或化作一片荷叶。
我感慨,王艳秋对文字的敏感;我慨叹,王艳秋观察事物的细腻。说王艳秋对文字敏感,是因为在她对事物有体验时,充分调动丰富的阅读收获;说王艳秋观察事物细腻,是因为当她走近草木时,五官会同时开放并摄取事物的微妙变化。对文字的敏感与观察事物的细腻,建构了王艳秋散文朴素明朗、民歌风格的审美特质。
二
很羡慕王艳秋小院子里有座“深山”。
“深山”里种植茶花、海棠、桂花、无花果、杏树、金丝枣、杜鹃、牡丹……还有丝瓜、油菜、小青菜、葫芦。不同季节,就会有不同的草木生气,吸引蜜蜂、蝴蝶、喜鹊、白头翁、画眉等鸟儿前来赶圩。由于十年来不停打造,人工种植逐渐风化成自然景观。流浪小猫被小院丰富的花草迷惑了心智,在王艳秋的“深山”里安家落户了;喜鹊在小院子里悠闲舒畅地踱着方步,显然没把自己当外人;就连一身油亮的小貂,也把别墅盖在小院子的柴火垛里,每天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出来晒太阳,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误把小院当作深山的何止这些小动物,王艳秋每次走进小院子,都会被自己营造的草木环境所渲染。
王艳秋以草木为桥梁,有时携手李清照,在李清照或婉约或豪放的诗词里放飞心情;有时与苏轼并肩散步,在苏轼跌宕起伏的情绪里享受文字的洒脱魅力;有时会看见南唐后主李煜,喟叹词祖李煜绕梁不绝凄美泪目的词句。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现实书写;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的相唱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天心态……都在王艳秋的“草木”里,生长出自己的语言表达。王艳秋从草木中“叩开古人的门扉”,她的草木因唐诗宋词的浇灌,不再是柔弱的小花小草,王艳秋的草木,既伟岸、挺拔,又深邃、博大。
就连乡野小河里的文人菖蒲,也过来沾沾光景,从茶桌上摆放着的金雀花、杏梅盆中偷偷溜出来;还有从山沟里移植到小院一角带着郑板桥气息的竹子,到处蔓延,大有霸占小院子的气势。
三
古典诗词的韵致像涓涓小溪,在王艳秋的散文语言里绵延流淌,茶香里闪烁着的是古典诗词的绝佳平仄。
在喝茶的过程中,王艳秋体会到“茶的奇妙语言”,这是远离喧嚣独处一隅静下心来的一望无际,在心的宽阔里,是草木的无边无际。是扇面“墨兰一丛”,“让人生出‘团扇,半遮美人面’”的意境;那“青花缠枝的小茶杯”,就像特写镜头,缓慢推近,展示出精彩的、异样唯美的画面。
或许与王艳秋生活在海边相关,王艳秋用文字解读草木时,草木向前铺排推进,时而满眼波光,时而立体呈现;时而柔软如纱,时而筋骨舒展。
从王艳秋的文字中,我还读出了草木蕴含丹青水墨的形态。从王艳秋的文字中隐约获悉,原来,她是吴昌硕的“亲传弟子”!难怪,王艳秋“深深懂得怎样将一片叶子的内质悠然展示”,或“初而解渴,进而清心,再而抒情,继而忘忧,终而坦对……”这一层胜似一层的情感的升级叠加,犹如“3D”追光动漫作品,呈现出的主题集中、层次繁华的动人画卷。所有的场景描写,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发散丰富的、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茶叶,在王艳秋的散文里,已经不再是一片单纯的草木,她是从天宫下凡的仙女!
厨房里的一根葱、一瓣蒜、一块姜,甚至一把香菜,在王艳秋的眼里,都是草木中的神武精英。感知草木岁月,抒发草木人生。王艳秋参透俗事与草木结心,释放平静心态下的真挚感情。
四
走遍大江南北,阅尽世间百态,王艳秋冷静处世,智慧阅人。
没有为时间的长短而焦躁,也没有为文强写愁。想说的心里话,想表达对事物的认知,想呈现对生活的体验或感受,她慢慢地打开电脑,用键盘的声音,把每个值得珍惜的朋友,录入茶烟弥漫的散文语言里;把每片茶叶,敲打得在熟水里盛开漫卷。
王艳秋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人,但她的个性被文字所浸润,被散文所吞没,只剩下“绿肥红瘦”。
身外之物皆草木,唯有散文最修人。
我还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王艳秋观察事物的细腻与男人的书写截然不同。王艳秋对事物的描写带着水的密度,就像我漂在抚仙湖,波浪推动小舟,看似凶猛的浪头,打在伸出的手掌上,却是清清亮亮柔软爽朗的触动。这种细腻,如小草钻出压着石头的地面,抑或树叶拱出生硬的树干那股子嫩黄的韧劲。
还有两个小小的遗憾。
王艳秋不该把那只“油黑的小貂”,放在《沉默是金》篇,这么好的写作素材,怪可惜的。尤其是黑色的小貂,凡人难得一见。它的皮毛是怎样的离奇或脱俗,它的动态或静态是怎样的灵敏或安然,它的眼睛或尾巴是怎样的机灵或美妙,它的智慧或笨拙是怎样的欢喜或憨态。在与小貂对视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求同和依存……如果把关于这只黑色小貂的文字单独成篇,又是一篇绝佳的草木散文。
再一点,文中的几个“呢”字的运用,如“你又怎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呢?”“是不是一片茶叶的宿命呢?”等,包括其他无可无不可的感叹词,由于这些感叹词的运用,使本来有张力的文字,受到束缚,就像归来的船舶,靠岸太近容易搁浅。当然,很多写作者的文字,都反映出这样的遗憾。一家之言,不可全信。
闲适的生活就是散文。
安静的心态如同散文。
王艳秋在草木的气息里,写出了这几多净心修身的美好文字,甚至让人产生想走进茶家寨原生态茶园,不但品尝“凤峤烟雨”,还要感受齐梁文坛领袖沈约的《芳树》:“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闭目养神,阳光正暖,仿佛又看到王艳秋在小院深处,在草木间,剪枝弄草。
哦,草木人生,日月女人。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