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璀璨地坑院

彩灯映盛世,黄河放歌声。你可能看过陆地上的灯会,也可能看过水面上的灯会,但地平线下的灯会你见过吗?在黄土高原南部边缘的河南陕州,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地坑院”,即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达十米以上的巨形四方大坑,坑的四壁打上窑洞,人们居住其中。大雪纷飞,飘向陕塬,地坑院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彩灯点亮陕州城、映彻地坑院,徜徉其中,宛若走进一场流光溢彩的灯火盛宴。
陕州城内灯似海,地坑院前人如潮。距陕州城区仅4千米的北营村,暮色中,点点灯光散发着脉脉温情。驱车前往,远远就见崖壁上的层层彩灯,它们如梯田般环拥着“陕州地坑院”五个大字,只一眼,你就会被那种气势磅礴的壮美所吸引。
景区门口,“陕州灯会欢迎您”几个大字花团簇拥,500米长的巨型黄河文化灯组,巧妙地融进了陕州文化元素,涵盖黄河母亲、中流砥柱、白天鹅、红腹绵鸡、崤函古道、丝绸之路等内容。优美的造型争奇斗艳,瑰丽的灯光交相辉映,让人瞬间阅遍千年陕州文化。
夜游地坑院灯会,真是满目璀璨。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流光溢彩的炫丽灯组,携带着陕州人民的深深祝福,满载着民俗文化风情。
走在景区广场,仿佛是到了天上街市,到处是彩灯,美不胜收。沿着挂满红灯笼的长廊走进去,只见顶端有数不清的小宫灯,如同满天星斗。每个院子彩灯的风格都不相同,“黄河锦鲤”把五彩泡泡吐向空中,“喜庆童子”把爱心和红包撒向人间,“富贵花蓝”向四周倾倒百花……在姹紫嫣红的巨型灯组中,最吸引人的还属寓意和和美美的《天鹅之恋》。天鹅,魅力三门峡的标志之一,每年秋冬之际,在黄河三门峡库区广阔澄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嬉水、觅食,十分惬意,因此,三门峡市也有了“天鹅城”的美誉。这组灯,意在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陕州地坑院的彩灯美轮美奂,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既大气又精致。每盏灯都有故事,每处景都昭示着盛世华年,可谓“坑中能赏崤函月,地下可观秦晋风”。
灯火中的地坑院神秘魔幻,白天的地坑院又是什么景象呢?有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这些“下沉式窑居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裹挟着质朴民风,每每让初识其貌的游人叹为观止,感到新奇而有趣。
清晨,一轮橘红色的太阳从陕塬的黄土坳间升起,给大地涂抹上了一层暖暖的霞光。一场大雪下得正是时候,地坑院村落笼罩在一片云雾中。到达西张村镇庙上村时,我们遇到一位正在扫雪的老者,他身后的雪中小路如同大地的脉络。老者边扫雪边与人唠着闲话,从地下隐隐传出答话声,还有几声犬吠与鸡叫。我们好奇地走上前,地上猛然就出现了一个大方洞,站在边上,大方洞内情形一览无余。这是个精巧的院子,院落十分规整,四壁有窑洞模样的房屋,布局有点儿像北京的四合院。稍有不同的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一个用砖、瓦、木材来搭建,一个利用当地的黄土成型。
晴好的冬日,树影投射在地坑院的墙上,看上去像是定格的皮影画面。几位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的老人在地坑院内晒暖儿,他们靠墙一字排开,或蹲或坐,眉飞色舞地闲聊着。冬日肆虐的狂风到了这里便没了脾气,打个旋儿就偃旗息鼓了。多少年多少代,这富有地域特点的民居,承接着上天的旨意,庇佑着一方子民。“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这是流传于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理想生活。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土地上耕种劳作,女人在坑院里生儿育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从空中俯瞰,冬日地坑院,仿佛是拓在雪地上的方形印章,又如雕刻在大地上的一个个“回”字。回——回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坑院是一个能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它深入大地,弥散着浓浓的泥土气息,留存着悠远的乡土生活记忆,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情。一座地坑院的历史,就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