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南方游神与北方秧歌

【字体:      】     打印      2023-02-01 11:39      来源: 黄河网  

春节期间,我来到福州游玩,在街头看到穿着古装的“大头人”——他们像是戏台上的人物,有武将有文官,还有黑白无常,好不威风!

同行的福建朋友介绍说,这是游神巡街。我问:“这些人物这么高大,是不是踩了高跷?我们北方有高跷,也是这样好看。”朋友微微一笑说:“不是的,这是人装扮的人偶,‘神仙’的头和脸是塑好的,表情丰富,动作单一,上半部分是塑像,下半部分则是竹子做的支架。人钻进去,双手与身体都要用力,眼睛是看不清道路的,行走时需要身边有人引导。”

在福州地区,游神很受百姓喜爱。每年春节,当地都会举行游神巡街活动。游神是驱除妖魔瘟疫的神仙,有门神郁垒和神荼,有秦叔宝、尉迟恭、菩萨行乡,有关老爷、钟馗捉鬼等。这些神仙人物高大、威风,有飘逸的仙气,非常受百姓喜爱。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门前摆上贡品,游神在贡品桌前行走,保佑主家一年平安健康。游神巡街时,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百姓夹道欢迎,一路巡行一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走到另一条街上,又遇到了游神队伍。这支队伍更加庞大,神仙人物也更多,有哪吒太子、女将军、二郎神、英烈王和座下六小将。红红柳绿的服饰耀眼夺目,极为喜庆!我看得眼花缭乱:柳世子与齐天大圣装扮神似,猪八戒耍着钉耙一路打来。这些神仙如同北方秧歌里的人物一样可爱。

南方游神与北方秧歌形式上差不多,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北方秧歌以热闹为主,表演者画上妆,脚上踩着高跷,没有高跷的一般称为“地秧歌”。北方秧歌中的人物形象没有南方的威猛,南方的神仙比真人高大许多。

北方秧歌,表演者甩袖子、翻跟斗,媒婆逗乐;南方游神以马鞭子为道具,帅旗护旗为辅助道具;南方游神死板点,不能做较大的动作,但是有神仙气质,受到群众的尊重。

辽宁海城高跷十分有名。辽宁省海城地区的高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装束以大红大绿为主调,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主要角色以“四梁八柱”为中心,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多为戏曲和神话故事。

胶州秧歌颇具特色,“扭”是胶州秧歌的核心,表演者以腰部为轴心,扭动肩部、胯部,身体呈“三道弯”的样子。“扭断腰”是胶州秧歌的特点,表演者不仅扭动腰部,手臂、腿部也要扭动,全身都在扭动。

这不禁让我想起西北的腰鼓秧歌。在陕西、山西、甘肃,腰鼓秧歌十分盛行。人们头戴白毛巾,腰系红腰带,一边舞蹈一边击鼓。这种壮观的场面,既热闹又喜庆。山西秧歌种类繁多,有祁太秧歌、临县“伞头秧歌”秧歌、泌源秧……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曲调各有特点,韵味厚重悠长,有的优美秀丽、节奏舒展,有的音调简单、似说似唱。

南方游神、北方秧歌,从神到人,是一种信仰和文化。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侯召明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