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幽雅(1)

华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韵,尽在老城。“品读老洛阳”活动,确切之意就是品读老城,更确切地说,就是品读老城那几条街巷里的几处景观。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看到它时,我瞬间就领略了它的大气。踏上丽景桥,只见桥栏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栏,但见小河清澈,水流潺潺,河水静静地在桥下流淌。昔日,这里水域宽广,千帆竞渡,一片繁忙。这条看似平常的护城河,却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大运河支流,直通隋炀帝的地缸式国家粮库含嘉仓。
丽景门
丽景门始建于隋代,原名丽京门。如今,常作为老城的标志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往事悠悠不堪回首,丽景门饱经沧桑,历经多次毁坏和兴建。2002年,人们在原址上重建,再现了昔日的恢宏。
沿西大街一路向东,路两边商铺林立,不远处就是河南府城隍庙。其因年久失修,看上去十分破落。城隍的本意是护城,经过演变,成了冥界的地方官,评定善恶,掌管人的福禄寿,后来变成了城市的保护神,供人们顶礼膜拜。
我们一边慢慢行走,一边认真倾听、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了风景名胜。这条东西大街,宽近十米,街道两旁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保留了古代“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店面不大,经营字画、古玩、古装、工艺品等。以前到这里来,多是寻亲访友,行色匆匆,而这次,是“品读”,在品读中,感悟老城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老城的街道悠长而古老。青石铺就的街道、青灰色的屋脊,无不氤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家家户户大门虚掩,我一边走一边猜想:每一扇大门的后边,都隐藏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吧!每当我靠近它们,内心深处便会生发出一种柔软,一种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仿佛去赴一场老友之约。秋日温煦的阳光洒在街道和瓦房上,我似乎听到阳光叮咚作响。在这里,历史和文化,经过几千年浸润,已渗透到老街的血液里。
洛阳老街
老城有许多老宅院,显示出某种意味深长的厚重。它们在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连呼吸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的古韵悠长,清雅幽深;有的奇巧玲珑,端庄秀美。我们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知不觉便沉醉在巷子古老的时光中,陶醉在缓慢的光阴里。
马家花园、庄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家四合院,这些百年老宅,像散落的珍珠,散发着熠熠光彩,是宝贵厚重的文化遗存。老宅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豫西民居特色,这种三进与四进,甚至五进与六进的民居,与儒家学说在中原长期浸染有莫大关系。
位于西大街91号的马家花园,我曾多次从它的门前走过,却从不敢轻易走进,我怕自己的冒失惊扰了它的安静。这次我随着古城管委会的朋友,走进了期待已久的院落,顿时眼界大开。该园面积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房屋共73间。在马家花园西厢房,我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绣女楼,该楼上下各3间,楼上有半间被辟为阳台,进深不足1米,两间开月亮窗,楼下左右两间开花格方窗。上下均为四扇花窗木门。马家花园布局结构紧凑,建筑气派宏大,虽然院子有些破败,但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繁华景象。暖暖的阳光爬上了屋檐,又洒进了小院。小院的一侧被时光浸润出一丝缱绻,那一扇扇斑驳的门窗,向我们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透过窗棂,我仿佛看到昔日绣楼内兰香四溢,一位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正怀抱琵琶轻弹低唱,曲中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走出马家花园,我们来到位于农校街的董家大院,这是目前洛阳保留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官邸。这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清初左副都御史董笃行。他为人豪爽,大义明理。据说家人建房因边界与邻里产生纠纷而修书至京,求董笃行放话压制对方,董观罢书信后当即写了几句打油诗寄于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照办,对方感动也退后三尺,后来就有了六尺巷仁义胡同。今天的仁义胡同,成了邻里相让的最好见证。
到达鼓楼已近中午,这是我们品读老城的最后一站。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它原建于北大街南口一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福王来洛就藩,建福王府时将鼓楼移建于东大街。登上鼓楼,抚摸那口古钟,因好奇心的驱使,我忍不住用手指轻扣,那钟声似乎从远古悠悠而来,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钟鼓楼在古时兼具白天报时、夜间报更的功能。“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白居易用他的诗句,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晨钟暮鼓里。在鼓楼的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体,传说为朱元璋御笔亲书,典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曰:“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大气磅礴的情怀,是洛阳历史的沉淀。旧时,鼓楼中大钟非常有名,据说是与白马寺的大钟一同铸造的,频率参数相同,钟声响起,两地虽相距十余千米,却能产生阵阵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使得“马寺钟声”成为洛阳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这次品读老城,使我受益匪浅,老城不仅有古老怀旧的韵味,而且有现代时尚的感觉。各色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洋溢着市井的喧嚣和随意,是体验洛阳民俗风情的好去处。这里的小吃特别丰富,有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牛肉汤、羊肉汤、烙干饼、芝麻盐、油茶等,有的小吃还上了央视。
漫步在老城清幽可人的小巷里,不时会有花香和婉转的鸟鸣从深宅老院飘出。小巷深处,彰显着书卷之气。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老城,读懂了老城的前世与今生。如果把老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老城的小巷就是密密麻麻的枝丫,暗香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有时,爱上一个地方,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突然记起这样的话:清幽与淡雅永远是繁华与艳丽的长者。品读老城,我有一种顿悟。千唐志斋有副名联:“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千年的老街小巷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大多被淹没在岁月深处,归于平淡。而老城,时光虽逝,文脉依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恋上老城古意中蕴藏的幽与雅的缘故吧!
作者简介: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洛阳市优秀专家。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