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上(4)

神话与传说
华夏民族的图腾“龙”,一说意味着生殖崇拜。然而,这能够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神秘生物,难道不也是洪水咆哮的形象?龙身如河,龙势如洪。它是属水的神,也是镇水的煞。
龙的威力,不在大小,而在于变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它)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变化不定、幽明难测的属性,与时而枯竭无踪、时而铺天盖地的黄河水,多么相似。古代传说中的龙,修炼五百年为角龙,修炼千年则成应龙。应龙鳞身棘脊,修长灵动,宽首长尾,尖吻利齿,有双翼,能飞天。因为美,也因为在龙族里级别最高,所以在商周青铜器、战国玉雕,以及秦汉的砖雕、帛画和漆器上,应龙形象出现最多。它神通广大,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也就是说,应龙是大禹治水的向导。
位于汤阴羑里城的帝禹碑
众多的治水传说中,大禹治水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则。如今,在黄河所经地区,特别是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一带,祭祀大禹的禹王庙、禹王台、禹王陵有几十处之多。在郑州登封太室山、少室山一带,还有与大禹传说有关的启母石和启母阙。传说是不能全部当真的,但传说中往往有真实的影子。可以确定的是,曾有过那么一些人,在构木为巢的原始时代,率领自己的部族,有过导河积石、疏通百川的壮举。那样的赞叹,想必是由衷的,也是有具体指向的。《左传》云:“微禹,吾其鱼乎!”如果不是大禹(制服了洪水),我们就变成(水里的)鱼虾了吧。
大禹雕像
治水的传说并不是从大禹开始的。大禹的父亲鲧曾经治水,然而,鲧的形象从来都是一个失败者,是大禹的陪衬。
通行的说法是,鲧治水失败是因为“堵”。其实,在所有防范洪水的对策里,“堵”是最基本的方式。今天,我们的千里堤防,也是为了“堵”。“堵”的办法,大禹也用过。《尚书·禹贡》有“九泽既陂”句。对此,有学者解释,这个“陂”,意同“坡”,是指“坦坡之堤”。也就是说,大禹在因势利导的同时使用了修筑堤坝的办法。
先秦文献里多有“鲧作城”的记录。这里的“城”,是围堰,也就是在房舍田地周围以土石为坝,把洪水挡在外面。鲧使用的“堵”法,是纯粹被动的防守,把人的领地围起来,把外面的世界让给洪水。而大禹的“堵”,是“导河”式的堵。大禹筑堤以水势顺流为前提,河堤只是起到了辅助“导河”的作用。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九州的河流,黄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大禹治河的办法是“导河”,也就是顺应地势和水势,疏浚沟渠,使积水入河;又疏导干流,在下游开通多条河道,使河水顺畅入海。传说大禹治水的重点之一是疏通三门峡河段。在地理史上,三门峡所处的山岭曾是古黄河全程贯通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治水传说里,黄河贯通三门峡成了大禹的功劳。禹神的巨斧落下,高山被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于是三门峡成,黄河自此顺流而下。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群聚居地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尚书·禹贡》记载:“九河既道……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意思是洪水消退之后,原来积水的地方土壤肥沃,草木茂盛,避居高地的人们迁往平原,筑宅垦土,以事农桑。这意味着,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平原上,更为先进的农耕生活开始了。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