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湖上白鹭飞

在中华古诗词库里,有关描写风物与动物的诗句,前人有大量的笔墨留存。而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诗意隽永,朗朗上口,让人记忆深刻,想必诗人对白鹭与鳜鱼是情有独钟的。
楚都荆州,就有用白鹭命名的湖泊,这就是荆南著名的白鹭湖。
隆冬时节,我们几位环保志愿者来到荆南白鹭湖湿地,实地了解湖区生态,并做些爱鸟护鸟的具体工作。
湖区内,鸟儿在浅滩上觅食,远处成群的鸟儿时而高飞,时而游弋湖面。 由于近年来的生态修复,白鹭湖不但恢复了往日白鹭飞翔的壮观景象,而且引来了多年未见的候鸟在此越冬。
天还未放亮,湖区湿保站的工作人员就早早起来,他们的第一桩事,就是巡湖。一天忙下来,很辛苦,但他们没有叫过苦累,他们只有个美好的愿望——客居的鸟儿能在此安全越冬,并能顺利返回它们的原居地。
今年,除了大雁,野鸭等候鸟,还飞来了斑头雁,中华秋沙鸭,红嘴鸥等珍稀鸟类。湿保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鸟儿不怕人,观鸟者与之亲密接触、投食,它们与人类互动,鸟儿们或翱翔于天空,或快乐地游泳,这与湿地的好环境不无关系。
泛舟湖上,我们用镜头记录下鸟儿活动的场景,细心观测种群间争霸空间的情况;察看湖中鱼儿生长,研究妥善因应鸟儿对食物的需求。
白鹭湖曾是江汉湖群四大湖泊之一,隶属荆州监利、江陵和潜江三县市共管。据相关资料显示:1954年底,白鹭湖水域丰水时达到48.58平方千米;1958年,江汉水网灌溉工程内荆河整治完工,新河道和其支流江陵河穿湖而过,致水量骤减。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人们向湖区要粮,围湖造田,烟波浩渺的白鹭湖水域大部分成为农田,仅存潜江管辖一侧2.5平方千米浅水湖,浩渺宽广的白鹭湖因水利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围垦而大部分干涸。
我们一行从湖西到湖南徒步考察鸟儿觅食和活动空间,从几个点面为各鸟群间做好记录。我们也顺路捡拾一些湖边残余垃圾,在投放点投一些食料,做环保志愿者虽很辛苦,但绿色公益让大家心情舒畅,很有成就感,忘记了疲劳。
鸟儿栖息的最佳环境是湿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考察湿地周边,我们没有看到张网捕鱼捕鸟,也没看到乱丢白色垃圾的现象。
湿地南边的湿保站有工作人员3人,站长姓徐,只有39岁。徐站长说,工作人员每天除了记录鸟类日常的活动,还要检查野外红外线相机拍摄湿地鸟群的情况,适时向上级反映。同时,他们组织饲料投放,宣传教育附近民众爱鸟护鸟,还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到湿地参观,增加学生动物保护知识,从娃娃抓起,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打响生态环境保卫战之后,为了恢复白鹭湖自然生态,沿湖退田还湖工作正有序展开。
白鹭湖潜江一侧,除原有的2.5平方千米浅水湖面外,又退出了2平方千米低湖沼泽和冷浸田成湖。同时,荆州一侧江陵县将白鹭湖渔场1.5平方千米精养鱼池全部退池成湖;退出普通鱼塘和低湖田1平方千米成湖。某些因地势稍高、江陵河隔断,退湖有一定难度的地区,当地政府正编制规划1.2平方千米低湖田退田成湖。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这是诗仙李白《白鹭鸶》中的诗句。湖泊是地球之肾,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湖泊和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天蓝,水清,人水和谐,白鹭湖作为地域重要湖泊,它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农业灌溉及环保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水和谐的重要示范区,如今,已成湖北省的绿色环保标杆。与此同时,沿湖县市治湖退湖的决心和力度之大,令人欣慰。
苇荡、渔舟、飞鸟……风光秀丽的白鹭湖已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它曾伤痕累累,但疗愈后的它已初展芳容,美好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荆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