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闹元宵

【字体:      】     打印      2024-02-27 16:20      来源: 黄河报  

  在我们这里,春节称年关,过春节就是过年,一个“过”字,平平和和,不张狂不浮躁,就像过日子一样,有责任有担当。元宵节就不同了,一个“闹”字,给人以放肆、乱象之感,把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热闹场面一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春节是一场严肃的特殊会议,那元宵就是这场会议后的一个自由活动。

  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人们精神焕发,尽情玩乐。在这华灯绽放、万户生辉的日子里,传统节目令人眼花缭乱。

  踩高跷和扭秧歌,常常混合一起,在那高跷秧歌队伍中,有的扮演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有的扮演关公、张飞、何仙姑、吕洞宾,有神仙有小丑,道姑和尚齐上阵,大家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什么样的点子都能想到。

  男人们阳刚气十足,龙灯耍得翻江倒海,狮子舞得惟妙惟肖,或翻腾、或扑跌、或跳跃、或登高、或朝拜,希望以后的日子龙腾虎跃、吉祥如意。女人们温柔多姿,旱船划得多姿多彩。她们边划边舞,那滑稽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已经九十多岁的四爷,腰里别着一杆旱烟袋,童心未泯。他看到一群挑着各式各样灯笼的玄孙走过来,笑道:“里面有泡糖稀烘(鸡屎)!”几个不谙世故的孩子便歪头去看,这一瞧不当紧,里面的蜡烛把灯笼点燃,气得几个孩子大哭,四爷则躲在远处哈哈大笑。

  元宵节的“闹”,闹得就是这个不分老少。《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与小辈们闹到了“四更天”。高龄的贾母,要不是王熙凤提醒,说不定还能与大家一起闹到天亮哩!“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讲完了,笑着说:“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出自元宵节的“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典故来。州官田登因为自己的名字“登”与“灯”谐音,就不许百姓说“灯”,就连贴出的告示,也是将“灯”改为“火”。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难怪百姓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了。

  百姓闹,官吏闹,帝王也闹。元宵节张灯的传说众说纷纭,有说与汉武帝刘彻有关,有说与汉文帝刘恒有关,还有说与汉明帝刘庄有关。但不管是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还是汉文帝纪念“平吕”,亦或是汉明帝迎接佛法,元宵节与帝王的关系难舍难分。

  元宵之夜,春意朦胧。虽然不是万紫千红的季节,但错落有致的明灯,就像明艳的花朵一样开满大地。人们纷纷走出宅第,来到人声喧嚣、灯月交辉的闹市看灯赏月。悠扬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辉煌的灯火阻挡了塞北的寒风。看到眼前举国欢庆的场面,诗人禁不住遥遥祝愿:“唯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漂亮的村姑走上街头,歌声嘹亮,笙管悠扬,社火热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惜诗人未能如愿,灯还是那盏灯,月还是那个月,但是诗人已经“不见去年人”,只有“泪湿春衫袖”了。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辛弃疾的眼中,虽然东风还未吹开百花,但却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燃放的烟火,直冲云霄,而后就像流星雨一样,坠落大地。盛装的姑娘,雾鬓云鬟,笑语盈盈。人走过去了,衣香还在飘散。诗人并没有被这些所吸引,因为他已经有了心上人。最后,诗人终于见到了那个“她”,一个“蓦然回首”,写尽了无限惊喜。难怪人们说,元宵节又是情人节。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这是多么浪漫的情怀呀!月亮在哪里呢 月亮应该在自己的故乡。没有月不要紧,只要有雪,元宵节依然耐人寻味。诗云:“春雪如蝴蝶,春灯如百花。”没有月可赏,还有社火可闹,还有狮子、龙可舞,还有高跷可踩,还有旱船可跑,还有灯谜可猜……

  猜灯谜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古时候的灯谜,本身就是诗。有些灯谜,暗藏着故事。传说,有一个财主为人势利,见了穷人吹胡子瞪眼,见了权贵点头哈腰,大家叫他“笑面虎”。有人在灯笼上题了一首诗,拿到财主家门口。诗曰:“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读后,暴跳如雷,命家丁上前抢灯。那人把灯一举,笑嘻嘻地说:“老爷莫犯疑,我这是灯谜。一根绣花‘针’,你着什么急 ”“笑面虎”听了,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作者: 刘绍义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