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情城 请勿怯城

一
我家和开封一河之隔,开封在黄河之南,我住黄河之北。我早年修屋造院订杂志钉本子开始写诗,要做文学梦,看到同学发合同做买卖当官收受,自己也期待写诗挣钱,发家致富。湘西沈从文曾是我的文学偶像,我独自背包朝圣过,大受启发,开始买马圈地。故,我伪造私家文学地理符号号称“北中原”。每当我在开封街头逛荡,开口说话时,乡音弥漫,开封人听后,马上断定我为“河北人”——乃“大河之北人”简称也,也算暗合。
多年后,中原学人鲁枢元先生在提携我一篇评论里,闲散文字回忆:“我祖母的娘家在封丘北关杜庄,小时候总听到‘河北来客了’,并不是河北省来客人了,而是我的舅爷爷、姨姥姥们从黄河北边过来了。”
“河北”一词,属北中原地理语汇里的古称。
我命该在大河两岸逛荡。后来看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知宋代黄河地理上并不是现在这样布局。黄河鲤鱼游动方向随河流不时变化,鱼须触水,游着游着就迷路醉了,恍惚中要在历史深处拐弯。黄河边有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处,有人说在封丘,有说在民权,黄袍加身无非就是披一件衣服找个冠冕堂皇借口,事件纯属政客举手之劳,无须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动枪弄炮的;也无须辑舟过河;更无须现在订票,或高铁或高速或航空。
因相邻图个方便,我等“河北人”平时常到河之南开封城来购物、办事、旅次、访友、饮酒、批发、约会、谈恋爱、买万金油。“河北人”进入开封的形式有5种:最早步行,后来骑车,再坐木船,后坐汽车,现有高铁直达。有些速度快得让人像打鸡血,提神后兴奋。
有一种进入方式更独特。家族史上,开封和我家族关联密切,70多年前,在谣言的裹挟里,姥爷携全家老少,推着一架独轮车,从河之北跋涉河之南避难,先在在开封郊区搭窝棚,度苦日,看风向、要饭、打杂,贩运烟丝、姜黄,含辛茹苦。晚年姥爷在病床上,为我讲述东京往事,每每说到动情之处,忽然双眼湿润。
半个世纪后,我又到开封贩运买卖,只是贩运诗歌和意象,私印非法诗集,满足诗人虚荣之心。
尽管前后两项业务年代不同,结果一样,干的都是赔本生意。
开封是记忆之城。20世纪90年代一个冬天,我和小杰初次入汴京,木梯声声,旧事梦幻。小杰说,20世纪曾陪父亲到过开封,那是父亲最远的一次寻亲之旅,自己后来猎奇,道听途说后,孤身又来这里寻找宋代的犹太人,要写一篇《犹太人在中国开封考究》文章。从那天暮晚开始,一方阿拉伯魔毯在云朵上缓缓飞行,上面坐的都是神仙。
我在东大街曾遇到清真寺的艾阿訇。开封姓艾的、姓石的,大部分是犹太人后裔,他们在开封叫“蓝帽回回”。许多年后,那一方魔毯飞走消失,记得上面的花纹和图案,暗火隐现,唏嘘不已。
二
一天早上,我去马道街喝豆腐丸子汤时,遇到本土学者苏布衣先生,现代人多拿手机而行,他老人家手里竟奇怪地持一把“拂尘”。我对84岁的苏大爷说,日本首都有“东京”官称。苏布衣大爷说:“球嘞,俺开封才是正经东京嘞,人活得滋泥,日本人会造电器,日本会造开封的花生糕吗 有大宋东京时,它日本东京还不知在哪个驴蛋籽儿里缩着嘞。”
本土学者口音让我学术性顿时提高,往上推测,1000年前,东京人是否开口闭口都如苏大爷这样“嘞嘞”带着口音 宋人行事简洁文雅,顶多“呵呵”,肯定不会用“驴蛋籽儿”这类粗话。
我还见到另一位开封房产商会兼政协委员贾爱国,我俩在喝“羊双肠”汤。他喝完后,一边打嗝一边说,在写“开封更名东京”提案。说要在新春“两会”期间里弄出些响动来,把提案整大,让“东京”名字在联合国改过来,让日本人窝心一下:“谁叫当年他们炮弹打龙亭台,我娘就是那年给砸死的。现在还和我们争钓鱼岛,争个啥嘞!”
河南人口大省,闲人多,使命感者多,我老家老者抄手取暖时关注的都是联合国秘书长分内事。我说:“俺现在也是开封户口,到时也会签名凑数拱火助威。”
眼前另一位“嘞大爷”问我:“你不是去过日本吗 它东京街头有卖羊双肠汤吗 ”
话题突然鲤鱼拐弯,有点陡,还刁钻,我不知如何回答。
对日本饮食,我只知道“寿司”,但没吃过,这名字还是后来留学日本的白橙告诉我的。
三
话说2005年春天开封旅次,我下榻人民饭店,看到报栏《参考消息》转载《纽约时报》一篇文章,“writer”写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连个省会也不是,地位无足轻重,所以连机场都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十一世纪的开封是宋代的首都,人口超过100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万左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长达5米的古画,展示了古代开封的繁华:街道上行人如织,摩肩接踵,驼队载着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云集而来,茶楼酒肆熙熙攘攘,生意兴隆。
这“writer”也算是个“搅屎棍”,说的是千年往事,皇帝、龙亭、龙袍和驴子都是过眼烟云,何况我辈虫蚁
那篇文章我只关注第二段里说那一幅画,是专指这一幅《清明上河图》。
四
对我而言面对的是一座“情城”。
我以字为砖,垒就文城,有义务来讲述,来制作一种类似“东京导游指南图”,专为天下那些闲逛荡人营造。持有此图,全城畅通,能享鱼水之乐,乐此不疲。持图者吃住一年不成问题,风花雪月兼文化苦旅。为进东京必当首选本书,像喇嘛诵经必配的那一面风马旗,像沙滩模特那一线吊带裤。
不看此书轻者迷路:先从地理,后从心理,让你一生“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