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寻觅“年味”

前几天,一名学生问我:“老师,现在人们总说过年没有‘年味’了,‘年味’究竟去哪里了呢 ”我思索良久,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年味”去哪里了 该到何处寻找“年味”呢 我陷入了沉思……
一天午后,我在整理书柜时,偶然看到了许久未曾翻阅的《唐诗三百首》,回想之前的问题,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善咏志抒怀,何不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去寻觅“年味”呢
在普天同庆中寻觅年味。普天同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古代也不例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今人们最熟悉的描写春节的诗词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了。诗中描写的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春节习俗,极富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宋代过年时的欢庆气氛。娓娓读来,仿佛已经看到了千年之前古人过春节时普天同庆的画面。此外,诗歌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王安石积极向上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昂扬斗志。宋代赵长卿的《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此词欢快明丽、节奏轻松,是一首赞咏新春佳节的颂歌,词人描写了新年伊始,自己和家人团团圆圆设宴吃酒庆贺新春的热闹画面,生动描画了当时的春节风俗。尤其是“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极为喜庆吉利,道出了真挚、美好的新春祝福。
徐继春 绘图
在团圆美满中寻觅年味。春节是团圆美满、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日子。宋代苏泂的《拜年人》写道:“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拜年是人们在新年伊始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那年春节,路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络绎不绝的拜年人。苏泂满怀敬意到山上去给老人拜年,哪料来给老人拜年的儿女们早已来到,一时竟堵住了大门。这是多么令人暖心的画面!诗中虽未具体描写“亲情”,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孝心和爱意。无独有偶,清代钱谦益在《丁卯元日》中写道:“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迓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新春元日,诗人被可爱的儿子牵着衣角嬉闹,感到非常开心。到了用餐时,他看到家里有肉食可以侍奉母亲,又觉十分欣慰。家里好事接二连三,就连新年占卜也是好兆头。于是他感叹道:“今天,我家什么烦人琐事都没有了!”多么美好、闲适的光景,着实令人艳羡!
徐继春 绘图
在品味人生中寻觅年味。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品味人生百态的重要时间节点。“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代杨无咎的《双雁儿·除夕》中表达的人生感悟甚为真切!词人在辞旧迎新之际,不禁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尘世上的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自己的满头黑发变得花白稀疏,面容也憔悴不堪。词人想到,这些年一直都在为功名利禄奔走忙碌,未得片刻清闲。因此,今夜必须开怀畅饮、不醉不归!这道出了多少世人的心声!最后词人送出了“愿新年,胜旧年”的美好祝愿。明代于谦在《除夜太原寒甚》中写道:“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同样引人深思。于谦自幼在山明水秀的杭州长大,如今却到太原任职,两地的地理气候和风土人情差之千里。在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在他乡寒夜守岁,作诗咏志,展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和铮铮铁骨。“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这句诗娓娓读来,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的意境不谋而合,虽写在寒冬,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温暖和喜悦。
穿梭在诗山词海间,去寻觅年味,给自己来一场迷人的文学时空之旅,确是一件畅快无比的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