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三楼随想
绛州三楼随想

渡过宛如缎带般的汾河,进入山西新绛,仿佛走进了千年前“晨钟暮鼓”的历史画卷。
目之所及,眼前的一幢门楼、一座牌坊、一块匾额、一处台阶、一片砖瓦,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阳光如水一般泻在柏枝柳叶上,洒在青石铺就的路面上,周围的一切如梦如幻。
时光倒流回一千年前的一个清晨。
伴随着阵阵鸡鸣,绛州城的钟楼上响起了浑厚的钟声。沿街的店铺木板门打开了,炊烟袅袅升起。不一会儿,街市上的人渐渐多起来,绛州府堂沉重的城门咯吱咯吱地慢慢开启,花园里的工人开始打扫院落,古城迎来了新的一天。大街上,散发着清香的炒凉粉出锅了,冒着热气的醪糟倒进碗里。店铺里,有卖文房四宝的,有买云雕漆器的。有人在佛像前祈福,有人在戏楼前欣赏戏曲。绛州大堂上州吏的惊堂木突然拍响,文庙的考生正在奋笔疾书。远处走来一位穿白袍的年轻人,自称姓薛字仁贵,要到县衙报名参军……
这就是古绛州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逛一逛戏楼、钟楼、鼓楼,别有一番情趣。钟楼、戏楼、鼓楼三楼并峙,呈鼎立之势,在全国十分罕见。
钟楼,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美称。值更的老者,天天、月月、年年准时早6时、晚8时击钟,钟声浑厚、洪亮。这是时间老人的提示,有人默默地回想一下,心领神会,于是,抓紧分分秒秒。而有的人却无动于“钟”。
触摸这口黑亮的大钟,很多人猜不出它的重量。这是一口重达5吨的巨钟,由绛州人在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铸造而成,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民间有云:“天下铸炉九十九,绛州三十。”绛州的铸造业自唐代以来就非常发达,是当时的铸钱重地。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年间,绛州铁厂分别为解州关帝庙铸大铁人两尊、大铜钟一口。清乾隆年间为洪洞广胜寺铸大铁锅一口。
站在这口大钟前,我努力去看清并读懂它的意义。钟声响起,浑厚而悠长,一点点抵达我的内心。它在提醒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站在乐楼前,古人的精巧设计令我深深叹服。这座创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乐楼,是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都可以演戏。说来也巧,当我来到乐楼前时,地方剧团正在下层演出一场大戏,而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则在上层上演。这上下两层的乐楼,与万荣后土祠戏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土祠是“品”字戏台。台下的观众坐在乐楼对面呈倾斜状的“衙坡”上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我兴致勃勃地看着戏,一位观众告诉我:“一座戏台上下演戏,上层耍皮影,下层唱大戏,过瘾!”
看罢戏,我沿着坡道上行。只见斜坡上出现七个碗状大小的石坑,我以为是顽童用石击打而成,可路人告诉我:“这座通向衙门的坡,叫七星坡,那七个石坑原来放置着七颗宝石,一到夜里,闪闪发光,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可惜,那七颗宝石被盗了。”听后,我不禁扼腕叹息。
沿着“衙坡”上行50多米,就到了鼓楼。鼓楼门洞北侧的条石上有清晰的马蹄印,传说是唐代白袍将军薛仁贵拴战马时遗留下来的。鼓楼位于“衙坡”之上,基址宏大,砖石砌成,东西相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宽阔,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行走瞭望。我想鼓楼顾名思义应该有鼓,百姓有冤击鼓,县令升堂办案。可我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岂有鼓楼击鼓县令升堂的先例?鼓楼只是当年建在州府前的建筑。据说州官为方便百姓喊冤击鼓,便把鼓楼的鼓搬到州府大堂前,于是便有了鼓楼无鼓之说。绛州鼓楼建在新绛县城的制高点,可以登高望远,南观汾河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东看城池街道,西望州府大堂。
钟楼、乐楼、鼓楼就像三蒂莲,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是历史遗留的瑰宝。独特的巨钟、巧妙的建筑格局,听一声,看一眼,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绛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全都藏在三楼中。于是,我读懂了“到新绛不看三楼,就等于没有到新绛”的含义。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